经济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四部,译作九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一项,讲授宏观经济学、经济发展文献选读等课程。
1.2023,“国家能力、制度优势与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自设课题青年项目,主持人。
2.2023,“国家能力促进经济赶超的程式化事实、理论逻辑与中国经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3BJL082,主持人。
3.2022,“《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中国经验研究”,南开大学一流课程建设,主持人。
4.2020,“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治理能力研究:基于跨国比较的分析”,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项目批准号:AS2015,主持人。
5.2020,“《宏观经济学》中国案例研究”,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批准号:NKJG2020120,主持人。
6.2019,“推进天津市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调查与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对策研究”,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项目批准号:ZX20190178,主持人。
7.2019,“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研究”,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主持人。
8.2018,“中国经济重大问题的理论争论研究”,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项目,项目批准号:63182003,主持人。
9.2018,“经济发展经典文献选读”,南开大学研究生精品课建设项目,主持人。
10.2017,“衡量区域(省市级)科技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天津市科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7ZLZDZF00240,主持人。
11.2017,“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主持人。
12.2015,“《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中国案例研究”,南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主持人。
13.2015,“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决定因素和应对策略研究”,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批准号:AS1527,主持人。
14.2014,“‘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4BJL025,主持人。
15.2010,“我国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主持人。
16.2007,“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理论与实证”,国家社会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07CJL018,主持人。
17.2007,“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项目批准号:06&ZD028,主持人。
18.2007,“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与转移”,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会议资助。
19.2006,“天津市城郊农村城镇化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天津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TJJJ06-001,主持人。
20.2006,“发展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新型劳资关系”,南开大学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6QN014,主持人。
21.2006,“和谐社会中的劳资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子课题,项目批准号:05JJD790085,主持人。
学术论文
1.“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缩小城乡差距研究”,《财经科学》,2023年第11期,第三作者。
2.“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企业创新”,《金融市场研究》,2023年第6期,第三作者。
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2010-201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统计与精算》,2022年第3期,通讯作者。
4.“中等收入陷阱相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江淮论坛》,2020年第2期,第一作者。
5.“我国省级科技创新水平指标体系研究”,《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年第6期,第一作者。
6.“天津科技创新水平研究:基于区域科技创新指数的分析”,《城市》,2019年第6期,第一作者。
7.“美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制度设计及中国的应对”,《国际贸易》,2019年第2期,第二作者。
8.“中等收入陷阱视角下的‘阿根廷之谜’:发展绩效与制度质量”,《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8年会暨第6届新兴经济体论坛》,2018年11月,第一作者。
9.“马来西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了吗?基于增长绩效与适应性效率的研究”,《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7年会暨2017新兴经济体论坛》,2017年11月。
10.“非正规就业者的境况得到改善了吗?来自1997-2011年CHNS数据的证据”,《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2期,第116-126页,第二作者。
11.“典型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比较研究:表现、原因与启示”,《亚太经济》,2016年第5期,第一作者。
12.“阿瑟刘易斯经济发展思想评述”,《江淮论坛》,2016年第3期,第一作者。
13.“拉美、东南亚和东亚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比较研究”,《学海》,2015年第2期,第一作者。
14.“中国劳动争议的逆周期性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第67-75页,第二作者。
15.“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证据、理论逻辑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期,第一作者。
16.“2002-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结构的估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4期,第一作者;Estimates of China’s Rural Surplus Labor and Its Structure from 2002 to 2010, China Economist, 2015, Vol. 10, No.3;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7.“我国劳动争议的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4年第6期,第一作者。
18.“中国刘易斯转折的悖论、争议与共识”,《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
19.“剩余劳动与刘易斯转折的国际经验与理论反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第一作者。
20.“天津市宅基地换房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二作者。
21.“我国经济转型、经济发展与劳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劳动经济评论》,2009年第2卷,第1辑,独立作者。
22.“我国城郊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新探索”,《城市》,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区域与城市经济学》,2009年第4期,独立作者。
23.“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资源暴利:中西方历史大分流的解释与启示”,《经济评论》,2009年第2期,独立作者。
24.“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年第2辑(总第14辑),独立作者。
25.“剩余劳动的理论发展、估算方法与中国经验”,《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5期,独立作者。
26.“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财贸研究》,2008年第5期,独立作者。
27.“我国当代劳资关系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1期,独立作者。
28.“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劳动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桂海论丛》,2008年第7期,独立作者。
29.“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结构:一种存量与流量的新解释”,《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期,第二作者。
30.“金融自由化、房地产波动与经济稳定”,《国有资产管理》, 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
31.“1996-2005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经济史》,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农业经济导刊》,2008年第3期,独立作者。
32.“剑桥资本争论的终结:‘悖论’以及一个方法论的解释”,《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理论经济学》,2007年第12期,独立作者。
33.“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中国经济高增长方案的初步论证”,《政治经济学评论》,2007年第1辑;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理论经济学》,第5期,第一作者
34.“总量增长、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
35.“房地产的虚拟资产性质及其中外比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独立作者。
36.“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第24-32页,执笔人。
37.“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回顾与展望”,《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执笔人。
38. “我国当前有效需求问题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独立作者。
39. “价格指数与加总问题”,《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第2期,第77-96页,独立作者。
40.“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6期,第69-73页,独立作者。
著作
1.《从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剩余劳动与刘易斯转折问题研究》,第一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
2.《<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导读》,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3.《房地产的虚拟性及其波动研究》,独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资本理论与货币理论》,第二作者,人民出版社,2006
译作:著作
1.《智利计划:芝加哥小子与新自由主义的垮台》,中信出版社,2024,独立译者。
2.《货币金融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独立译者。
3.《两位经济学家的世纪论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独立译者。
4.《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中信出版社,2022,第一译者。
5.《市场、国家与民众:公共政策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22,第一译者。
6.《掉队的拉美:民粹主义的致命诱惑》,中信出版社,2019,第一译者。
7.《国家、经济与历史大分流》,中信出版社,2018,第一译者。
8.《直面资本主义:困境与出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第一译者。
9.《经济增长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第一译者。
译作:论文
1.“新产业政策经济学”,《比较》,2024年第4期,独立译者。
2.“经济衰退时期的财政政策”,《比较》,2024年第2期,独立译者;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理论经济学》,2024年第9期。
3.“鱼与熊掌兼得:抑制创新的负面作用,增进其回报”,《比较》,2023年第4期,独立译者。
4.“法律的第三种功能:改变文化类别的能力”,《比较》,2021年第6期,独立译者。
5.“大宪章、法治与对政府的约束”,《比较》,2021年第4期,独立译者。
6.“暴力的陷阱:发展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比较》,2021年第2期,独立译者。
7.“亚当·斯密论‘尚可容忍的司法管理’和国民财富”,《比较》,2021年第1期,独立译者;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理论经济学》,2024年第9期。
8.“城市化的世界:贫困国家城市化的原因与后果”,《比较》,2015年第3期,独立译者。
9.“碳税:中国和世界的三重红利”,《比较》,2014年第5期,独立译者。
10.“货币的本质: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1期,独立译者。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