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男,1976年生,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伯苓班”(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班导师,天津市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光电学会主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Scientific Reports(Nature publication group)编委。200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师从许京军教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先后在塔夫茨(Tufts)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Keith A. Nelson教授。目前主要从事超快光子学、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在太赫兹声子极化激元、飞秒激光改性材料及器件方面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发表SCI学术论文七十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1项为美国专利,1项为欧洲专利)。教育教学论文五篇。获得教育部成果奖(360-01-20310724)一次,以及其它学术、教育教学奖励多项。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做了邀请报告(invited talk),并作为分会主席主持会议。主持“973”计划(南开部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自然基金1项。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创办天津创珪科技有限公司。
课题组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XX课题1项,横向课题1项。同时作为骨干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111引智基地(111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项目。可以满足同学们正常的科研和学术会议交流等需求。
作为负责人主持或骨干结题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南开大学光学与光子学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基金等。
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力图做到两点(显然还没有完全达到^V^):一、有特色的开创性;所以有些小众,关注点和切入点与流行风尚保持一定的距离。二、科学知识的探索性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技术研发相结合,形成了基础物理、实验探索、应用开发相结合的研究链条;所以是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既需要一定的深度也需要一定的广度。
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飞秒激光与晶体材料的作用上,尤其注重对瞬态元激发的理解和应用,涉及超快光子学、超快光学、太赫兹光学、光电材料与器件、微纳光子学、凝聚态物理等方面。在该研究方向上,有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飞秒激光改性晶体的物理机理、材料制备及其器件应用;二是铁电晶体中飞秒激光激发太赫兹声子极化激元的物理与应用。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果有:
一、飞秒激光改性晶体材料的物理机理
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发展了三维双温德鲁得模型,并考虑声子等元激发的作用,提出了竞争模型,解释了飞秒激光与晶体材料作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在竞争模型和材料改性过程中等离子体性质的研究基础上,建立飞秒激光改性硅材料的微观机制框架。
基于对声子等元激发的理解,实现了飞秒激光改性晶体材料过程中的元激发的调控与应用。实验结果证明了物理模型的正确性,并大幅提高了改性材料的质量和制备的光电探测器、微纳结构器件的性能。
参考文献:
1. M. Yang, Q. Wu*, Z. Chen, B. Zhang, B. Tang, J. Yao, I. Drevensek-Olenik, and J. Xu, Generation and erasure of femtosecond laser-induced periodic surface structures on nanoparticle-covered silicon by a single laser pulse, Optics Letters 39, 343-346 (2014).
2. Z. Chen, Q. Wu*, M. Yang, B. Tang, J. Yao, R. A. Rupp, Y. Cao, and J. Xu,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plasma during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of silicon in different ambient gases,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31, 539-545 (2013).
3. Z. Jia, Q. Wu*, X. Jin, S. Huang, J. Li, M. Yang, H. Huang, J. Yao, and J. Xu, Highly responsive tellurium-hyperdoped black silicon photodiode with single-crystalline and uniform surface microstructure, Optics Express 28, 5239-5247 (2020).
5. Y. Li, Q. Wu*, M. Yang*, Q. Li, Z. Chen, C. Zhang, J. Sun, J. Yao, and J. Xu, Uniform deep-subwavelength ripples produced on temperature controlled LiNbO3: Fe crystal surface via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478, 779-783 (2019).
6. Q. Li, Q. Wu*, Y. Li, C. Zhang, Z. Jia, J. Yao, J. Sun, and J. Xu, Femtosecond laser-induced periodic surface structures on lithium niobate crystal benefiting from sample heating, Photonics Research 6, 789-793 (2018).
二、飞秒激光改性硅光电探测器(欢迎产业界合作)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课题组已经形成了飞秒激光改性硅材料加工、材料后处理、光电探测器制备的全工艺线,并形成了飞秒激光与硅材料瞬态相互作用、材料性质与物理模型、光电探测器制备物理问题与器件模型的研究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工艺线,制备的硅光电探测器、柔性硅光电探测器的绝大部分核心指标是目前产业界和文献报道的最优值,具有良好的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L. Zhao, Q. Wu*, Q. Zeng, J. Yao, X. Zhang, and J. Xu, Sulfur-hyperdoped silicon photodetector with broadband spectral response and high gain at low bias, in 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OSA Technical Digest (2016)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6), paper JTh2A.37.
2. S. Huang, Q. Wu*, Z. Jia, X. Jin, X. Fu, H. Huang, X. Zhang, J. Yao, and J. Xu, Black Silicon Photodetector with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by Rapid Thermal Annealing and Hydrogenated Surface Passivation,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1901808 (2020).
3. Z. Jia, Q. Wu*, X. Jin, S. Huang, J. Li, M. Yang, H. Huang, J. Yao, and J. Xu, Highly responsive tellurium-hyperdoped black silicon photodiode with single-crystalline and uniform surface microstructure, Optics Express 28, 5239-5247 (2020).
4. X. Jin, Y. Sun, Q. Wu*, Z. Jia, S. Huang, J. Yao, H. Huang, and J. Xu*, High-Performance Free-Standing Flexible Photodetectors Based on Sulfur-Hyperdoped Ultrathin Silic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11, 42385-42391 (2019).(Supplementary Cover)
5.吴强、赵丽、马寅星、杨明、陈战东、潘玉松、栗瑜梅、姚江宏、张心正、许京军,一种高增益可见和近红外硅基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410012447.0。
6.吴强、曾强、张春玲、姚江宏、刘丹、齐继伟、许京军,一种表面过饱和掺杂光电探测器的钝化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 ZL201710127413. X。
7.吴强、孙玉琪、进晓荣、贾子熙、黄松、李志轩、张春玲、姚江宏、许京军,一种自支撑高增益柔性硅基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1910939440.6。
8. 吴强、贾子熙、进晓荣、黄松、杨明、张春玲、姚江宏、许京军,一种对半导体表面过饱和掺杂且保持其晶格结构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18111703583。
三、太赫波的时空超分辨成像、荧光四维成像(时间分辨三维空间荧光成像)
发展了太赫兹波的时空超分辨成像系统,实现了定量分析,并进一步提高了成像质量。目前空间分辨率是太赫兹波长的几十分之一,时间分辨率是一个太赫兹电磁振荡周期的十分之一,实现了时空的超分辨成像和定量分析。
结合宽场荧光寿命成像技术和远程重聚焦系统,搭建了一套时间分辨三维荧光光谱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在不扰动样品的情况下,实现空间三维、时间分辨的光谱成像。这套系统的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30皮秒,空间分辨率1微米,光谱范围从300 nm至900 nm。该系统有望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瞬态研究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 Q. Wu, Q. Chen, B. Zhang, and J. Xu, Terahertz phonon polariton imaging, Frontiers of Physics 8, 217-227 (2013).
2. Q. Wu, C. A. Werley, K.-H. Lin, A. Dorn, M. G. Bawendi, and K. A. Nelson, Quantitative phase contrast imaging of THz electric fields in a dielectric waveguide, Optics express 17, 9219-9225 (2009).
3. C. Yang, Q. Wu*, J. Xu, K. A. Nelson, and C. A. Werle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z-frequency, direction-dependent, phonon polariton modes in a subwavelength, anisotropic slab waveguide, Optics express 18, 26351-26364 (2010).
4. C. A. Werley, Q. Wu, K.-H. Lin, C. R. Tait, A. Dorn, and K. A. Nelson, Comparison of phase-sensitive imaging techniques for studying terahertz waves in structured LiNbO3, JOSA B 27, 2350-2359 (2010).
5. Q. Wu, S. Guo, Y. Ma, F. Gao, C. Yang, M. Yang, X. Yu, X. Zhang, R. A. Rupp, and J. Xu, Optical refocusing three-dimensional wide-field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Optics express 20, 960-965 (2012).
四、基于铌酸锂亚波长晶片的太赫兹集成与应用(欢迎产业界合作)
电子学和光子学的发展日益完善,使得科研工作者们把目光集中在频段介于两者之间曾经被称为“太赫兹空白”的太赫兹技术和科学。很多太赫兹波独有的优势被挖掘出来,例如无损探测、生物成像、天文研究和远距离通讯等。鉴于这些优势,人们开始寻求一个太赫兹的集成化平台,像电子学的集成电路和光子学中的光子集成回路那样,使太赫兹波的产生、传输、调控、探测等过程以及太赫兹波和物质或结构的作用过程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以利于太赫兹技术的实际应用。
利用亚波长铌酸锂晶片作为基质材料,我们实现了太赫兹波的产生、传输、调控、探测、与物质或微结构的相互作用等功能的片上集成。这样形成的太赫兹芯片是太赫兹波应用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期,在灵敏传感探测、片上集成太赫兹时域光谱、未来片上通讯(beyond 6G)等方面都展现了非常令人兴奋的潜在应用。
参考文献:
1. R. Wang, Q. Wu*, W. Cai*, Q. Zhang, H. Xiong, B. Zhang, J. Qi, J. Yao, and J. Xu*, Broadband on-chip terahertz asymmetric waveguiding via phase-gradient metasurface, ACS Photonics 6, 1774-1779 (2019).(Front Cover)
2. R. Wang, Q. Wu*, Y. Zhang, X. Xu, Q. Zhang, W. Zhao, B. Zhang, W. Cai*, J. Yao, and J. Xu*, Enhanced on-chip terahertz sensing with hybrid metasurface/lithium niobate structur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14, 121102 (2019).(Editor’s Pick,Top Articles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ics of APL)
3.吴强、王日德、张亚卿、徐西坦、张斌、姚江宏、许京军,一种基于超表面和铌酸锂混合结构的片上太赫兹传感增强器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9100216390。
4.吴强、王日德、张琦、张斌、赵文娟、齐继伟、姚江宏、许京军,一种结合渐变超表面和亚波长波导的片上宽带太赫兹单向传输器,发明专利,申请号:2018111769025。
5.吴强、杨慧梅、卢瑶、潘崇佩、齐继伟、张春玲、姚江宏、许京军,一种基于亚波长波导的窄带太赫兹波产生及检测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 ZL201710345527.
延伸参考文献:
1. W. Zhao, J. Qi*, Y. Lu, R. Wang, Q. Zhang, H. Xiong, Y. Zhang, Q. Wu*, and J. Xu, On-chip plasmon-induced transparency in THz metamaterial on a LiNbO 3 subwavelength planar waveguide, Optics express 27, 7373-7383 (2019).
2. Q. Zhang, J. Qi*, Y. Lu, H. Xiong, D. Zhang, W. Zhao, R. Wang, B. Zhang, Q. Wu*, and J. Xu, Cavity-cavity coupling based on a terahertz rectangular subwavelength waveguid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26, 063103 (2019).
3. R. Wang, Q. Wu*, Q. Zhang, Y. Lu, W. Zhao, W. Cai*, J. Qi, J. Yao, and J. Xu, Conversion from terahertz-guided waves to surface waves with metasurface, Optics express 26, 31233-31243 (2018).
4. Q. Zhang, J. Qi*, Q. Wu*, Y. Lu, W. Zhao, R. Wang, C. Pan, S. Wang, and J. Xu, Surface enhancement of THz wave by coupling a subwavelength LiNbO3 slab waveguide with a composite antenna structure, Scientific reports 7, 1-7 (2017).
5. H. Yang, J. Qi, C. Pan, Y. Lu, Q. Wu*, J. Yao*, and J. Xu, Efficient generation and frequency modulation of quasi-monochromatic terahertz wave in Lithium Niobate subwavelength waveguide, Optics express 25, 14766-14773 (2017).
6. C. Pan, Q. Wu*, Q. Zhang, W. Zhao, J. Qi*, J. Yao, C. Zhang, W. Hill, and J. Xu,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light confinement and standing wave in THz Fabry-Perot resonator with Bragg mirrors, Optics express 25, 9768-9777 (2017).
7. B. Zhang, Q. Wu*, C. Pan, R. Feng, J. Xu, C. Lou, X. Wang, and F. Yang, THz band-stop filter using metamaterials surfaced on LiNbO 3 sub-wavelength slab waveguide, Optics express 23, 16042-16051 (2015).
五、亚波长瞬态光学、光子学与元激发的非线性物理和量子物理
基于铌酸锂太赫兹芯片的时空超分辨成像系统,我们展开了亚波长瞬态光学、光子学的研究和元激发(主要指声子极化激元)的非线性物理和量子物理的研究。这个工作不仅可以开发新的方程和理论,纠正教科书中公式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是众多实际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例如,随着纳米光子学的发展,对于稳态亚波长光学的研究,尤其是在各向同性的材料中,利用数值软件可以进行非常优秀的模拟、设计和分析。但是,有些瞬态过程的实验结果不仅与数值模拟不符,而且与人们的直觉认识也不一样。我们发现,亚波长波导的耦合过程中,达到稳态模式后,还需要在时间上经历一定的阻尼振荡过程;对于亚波长矩形波导,教科书中最普遍使用的Marcatili方法不再适用等。如果再考虑晶体的各向异性,再考虑光和物质相互作用中的物质方程的瞬态作用,物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个领域充满了未知!
亚波长瞬态光学的推荐文献:
1. Y. Lu, Q. Wu*, Q. Zhang, R.-D. Wang, B. Zhang*, W.-J. Zhao, D. Zhang, H. Xiong, C.-L. Yang, and J.-W. Qi, Time-resolved imaging of mode-conversion process of terahertz transients in subwavelength waveguides, Frontiers of Physics 14, 42502 (2019).(Recommended & Letter)
2. Y. Lu, Q. Wu*, Q. Zhang, R. Wang, W. Zhao, D. Zhang, C. Pan, J. Qi, and J. Xu, Propagation of THz pulses in rectangular subwavelength dielectric waveguid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23, 223103 (2018).
3.C. Yang, Q. Wu*, J. Xu, K. A. Nelson, and C. A. Werle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z-frequency, direction-dependent, phonon polariton modes in a subwavelength, anisotropic slab waveguide, Optics express 18, 26351-26364 (2010).
其它请参考三、四中的文献
元激发非线性等工作尚在投稿中。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