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明,天津静海人。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现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称号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近年主要关注产权社会学的相关议题。创办“历史、经济与社会”读书小组,主张跨学科的理论研读和经验出发的实证研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在站研究成员,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历史社会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产权界定的社会逻辑: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变革进程的社会学分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市场秩序形成中不完整产权关系变革的社会学研究”等。获得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l◇2018.08,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产权界定的社会逻辑: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变革进程的社会学分析”,编号:18FSH001。
◇2009.06,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市场秩序形成中“不完整产权”关系变革的社会学研究:以S市两类国企改革为例,编号:09CSH026。
◇2023.12,主持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中的集体产权改革研究, (编号:TJSR23-001)。
◇2019.09,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权界定与轮流转机制研究”,编号:63192206。
◇2017.06,主持2017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权纠纷及化解机制研究”,编号:TJSR17-004。
◇2013.05,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国家体制与身份产权:东北某国企产权变革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013M530823。
◇2016.09,主持南开大学人才引进项目,“产权社会学的理论范式研究”,编号:zb16008703。
◇2017.04,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地权多重占有的历史谱系研究” (63172059)。
◇2015.03,主持2015年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民办非企业单位产权改革研究”。
◇2020.06,主持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乡村振兴中的产权治理研究(AS2008)。
◇2021.04,主持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青年项目“经济社会学视域下的地权流转与界定机制研究”(ZB21BZ0340)。
◇2023.12 ,主持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学研一体化研究(编号:TJYGZ41)。
(一)产权社会学研究
◇王庆明:《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过程与机制研究——一个产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5期。
◇王庆明:《身份产权——厂办集体企业产权变革过程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5期。
◇王庆明:《产权连续谱:中国国企产权型塑过程的一种解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2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王庆明:《产权变革路径与起源之争:立足转型中国的思考》,《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21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收录。
◇王庆明:《产权社会学:社会学与经济学融合的一种新趋向》,《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21年第8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21年第18期,论点摘编。
◇王庆明、蔡伏虹:《产权的社会视角:基于对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检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王庆明:《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产权结构:单位制产权分析引论》,《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6期。
◇王庆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话语的嬗变:一种产权社会学的分析》,《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3期。
◇王庆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社会逻辑》,《学海》2025年第1期。
◇王庆明、曹正汉:《“离乡不离土”:中国土地制度与新型城镇化研究评述》,《中国社会学年鉴(2011-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9-98。
◇王庆明:《土地产权的不完全转移及其社会认知基础》,沈原主编《经济社会学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二)组织社会学与制度变迁研究
◇王庆明、周子玥:《价格双轨与条块分割:中国电力短缺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评论》2023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4期全文转载。
◇王庆明、王朝阳:《人情冷暖与亲属实践:中国乡村婚姻困境的一种解释》,《开放时代》2019年第2期。
◇王庆明、张震:《公共卫生危机的科学、产业与制度三重维度——基于美英两国抗击新冠肺炎的事实分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王庆明:《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2期。
◇王庆明:《城市治理转型与基层权力重组:街道办改革的“沈阳模式”》,《人文杂志》,2015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王庆明:《共享发展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结构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
◇ 王庆明:《社会团结转型与基础秩序重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王庆明: 《西方经典小农理论范式的反思与重构——立足于转型中国的思考》,《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2期。
◇王庆明、程达:《效率机制与利他传统:现代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张力》,《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年第1期。
◇王庆明:《法律和道德失范的诊断:涂尔干法律社会学的基本进路》,邓正来主编《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总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底层口述与历史社会学研究
◇王庆明:《底层视角及其知识谱系》,《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6期转载。
◇王庆明:《中国简约治理的历史传统与当代转型》,《学术月刊》2024年第10期。
◇王庆明:《产权的不完全转移:中国近代以来地权逻辑的延续与变异》,《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王庆明:《口述史研究的方法论悖论及其反思:以单位人讲述为例》,《江海学刊》202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22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9期转载。
◇王庆明、孙美玲:《战争与文明:欧洲“大转型”之争的历史社会学反思》,《社会发展研究》2022年第2期。
◇王庆明、陆遥:《底层视角:单向度历史叙事的拆解》,《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王庆明:《透过“底层史观”看“人类中心视野”》,《知识与法律》 (第三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庆明:《市场转型与底层行动的“去政治化”》,《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王庆明:《离乡不离土:中国西部麦客现象的社会学分析》,载于张兴杰主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王庆明:《社会学的社会学:从反思性到自主性》,《晋阳学刊》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