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苗菊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1-06-01 导师主页
苗菊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应用翻译多学科发展,数字时代多语言跨文化传播
jumiaonankai@163.com

博士招生专业

1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2021
3
学术型博士
翻译研究多学科发展,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数字时代多语言跨文化传播

工作经历:

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

南开大学英才教授。

教育经历:

1982年2月本科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88年7月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特殊用途英语专业,2002年6月获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翻译方向),2005年9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

2008年在加拿大约克大学翻译学院访学,201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访学,2013年在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调研和术语暑期学校学习,2014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翻译学院访学,2016年在奥地利科学院、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调研,201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2018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讲学,201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调研。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东西方译者翻译思维过程比较实证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科研处特别资助,2005年;
2.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06JA740029),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006年;
3. 科学构建MTI笔译教学模式(MTIJZW200903),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指委规划项目,2009年;
4. 信息时代译者知识体系研究(TJWY11-044),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年;
5. 全球经济与信息时代翻译教育模式研究(11YB01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1年;
6. 术语学与翻译职业教育相关性研究,奥地利科研部欧亚、太平洋联合会资助,2012年;
7. 应用翻译研究与翻译教育发展(13YJA740040),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013年; 
8. 翻译服务业伦理体系构建研究(MTIJZW201520),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指委规划项目,2015年;
9.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15ZDB1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年,在研。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专著

 [1]《探索翻译过程与译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Investig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Translator

[2]《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hrough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论文

[1] 学习的主动者 未来的开拓人,《英语学习》1999年;

[2] 更新教材 改革教法 创新课程,《天津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

[3] 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的诸多因素,《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0年;

[4] 英语泛读课教学法新论,《外语与外语教学学术论丛》2000年;

[5] 神形兼备,意形兼得,《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入选2004年4月出版《中国当代思想宝库》;

[6] 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实力,《南开学报》2000年;

[7] The Limitations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效原则之局限)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otology   Volume 8:3, 2000

国际翻译学刊:《视角:翻译学研究》2000年;

[8] 翻译准则---图瑞翻译理论的核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11期;转载入2002年第一期总第10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9] 有声思维---翻译内在过程探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6期, 2005年为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世界学术期刊协会核心期刊,《教育成果研究》、《社科研究》录用;

[10] 西方翻译实证研究二十年,《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5期,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优秀论文奖,入编《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文化卷》;

[11]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4期,2007年获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征文评比一等奖;

[12] 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中国翻译》2008年5期;

[13] 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术语学的借鉴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年10期;

[14] Process-Orientation in Translation Instruction(翻译教学的过程教学法),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外文出版社2008年12月;

[15]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维与翻译教学研究,《外语教学》2010年1期;

[16] 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中国翻译》2010年2期;

[17] 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外国语文》2010年4期;

[18] 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2009 年青岛翻译学学科理论系统构建高层论坛论文,《中国外语》2010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1年1期全文转载;

[19]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年3期;

[20] 现代技术与应用翻译人才培养,《商务外语研究》2010年1期;

[21]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职业译者---MTI笔译教学模式探索,《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6期;

[22] 多语种网站建设与翻译---语言服务行业主体业务透析,《中国翻译》2013年1期;

[23] 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试析翻译准则,《中国外语》2014年1期;

[24] 崇尚质量,追求卓越---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的翻译教育理念,《语言教育》2014年3期;

[25] 翻译研究纵横---从女性主义到文化外交,《中国翻译》2015年2期;

[26] 试论构建翻译行业伦理理论体系,《翻译界》2016年1期;

[27] 翻译技术的知识体系化演进---以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为例《中国翻译》2016年6期;

[28] 关于加拿大翻译教育发展若干特征的思考,《翻译界》2016年2期;

[29] 边缘与主流的对话--女性主义理论发展之困境,《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30] 视听翻译走向云端--何塞·迪亚兹-辛塔斯教授访谈录,《中国翻译》2019年第3期;

[31] 政治话语双语术语知识库的谱系法构建--以“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术语体系为例,《中国翻译》2020年第2期。

合译

《大求索》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英译汉)

合编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3月出版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南开111.jpg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津南校区图书馆2.jpg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花季1.jpg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111商学院22.png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花季2.jpg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blob.png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


展开更多

南开大学奖助体系.jpg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