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学习经历
1996.9-1999.7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全日制)。
1991.9-1994.7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获理学硕士学位(全日制)。
1987.9-1991.7 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1年到2011年期间,在中央党校国家发改委分校处级干部班、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地厅级干部班学习;分别赴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培训考察;到香港、台湾、澳门等考察调研学习。
从本科到博士分别学习多个专业,形成了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方式。
1.2 工作简历
2016.7至今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A1岗)、博士生导师,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全域旅游研究所所长、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首席专家。
2011.2-2016.6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6-2011.2 中国旅游研究院创始副院长,从事旅游政策、旅游规划、重要文件及报告起草。
1999.7-2008.6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期间:2000.3-2001.8 借调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参与研究国家系列重大区域政策文件。
1994.7-1996.7 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全球气候变化、高地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研究。
长期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旅游局等国家政府部门工作,负责重大文件、政策和规划起草,擅长顶层设计规划和政策设计解读。参与调研和执笔起草《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参与执笔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2009)》《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等国家重要促进旅游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文件;作为专家组长和执笔人,编制起草《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作为专家负责人统稿,编制《中国“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规划;兼任原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帮助谋划推动了旅游厕所革命、全域旅游、旅游外交等重大行动,帮助提出“旅游+”、旅游新六要素等新理念,帮助执笔起草了2015、2016、2017三年全国旅游工作会报告,作为专家组长负责起草《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负责研究起草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宣言和大会报告《2016中国旅游发展报告》等;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期间,主持研究编纂出版首部《中国旅游大辞典》《中国旅游研究三十年》等重大基础研究;在国家发改委工作期间,参与起草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西藏稳定发展、新疆稳定发展、兴边富民计划、长江三峡保护与发展、支持贵州加快发展、支持甘肃发展等国家重要文件和规划。助力旅游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研究出版《公共卫生防控与健康旅游发展指南》《新冠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CCSCI期刊上发表近20篇相关论文,向国家部委和省市提交咨政建议10余份,4份获省部级领导批示;研究课题获天津市社会基金立项、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
1.3 学术兼职
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国家森林风景资源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未来旅游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休闲组织常务理事。甘肃省旅游智库主任、山西省旅游智库副主任,浙江、海南、山东、河北、贵州、广西、新疆、青海、辽宁、北京、天津、湖北、湖南、福建、宁夏、重庆等近20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成都、杭州、桂林、三亚、威海、济南、济宁、贵阳、忻州、焦作、洛阳等30个城市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顾问;阿里巴巴、腾讯文旅、中国建筑集团、泛华集团、四川旅游集团、甘肃旅游集团、多彩贵州集团等旅游顾问。
1.4所获奖励和荣誉称号
(1) 2020年12月,荣获“南开大学唐立新优秀学者奖”(南开大学全校10人)
(2) 2020年7月,《对甘肃省推进疫情后文旅产业振兴的十条建议》,获2018-2019年度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
(3) 2019年1月,《厕所革命推进报告及新三年行动方案研究》荣获天津市第十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4) 2018年7月,《雄安新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获2016-2017年度天津市高校智库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
(5) 2017年7月,雄安新区旅游发展战略前期研究获南开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6) 2016年5月,《青海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荣获青海省旅游规划杰出贡献奖(特等奖)
(7) 2015年7月,主持编制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征明其对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作出突出贡献
(8) 2015年7月,起草全国旅游厕所革命行动计划、 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研究、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对厕所革命突出贡献被原国家旅游局表扬。
(9) 2014年3月,《An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in Tourism Sector of China》一文获得原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
(10)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起草工作突出贡献奖
(11) 2009年11月,《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荣获湖北省发展研究奖二等奖。
(12) 2006年1月,《国外煤炭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和启示》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13) 2004年7月,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战略研究工作重要贡献表彰
(14) 2015年1月,获聘原国家旅游局新闻宣传顾问
(15) 2015年8月,获聘原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委员
(16) 2015年10月,获聘原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17) 2015年12月,获聘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8) 2016年6月,获聘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9) 2019年7月,获聘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20) 2020年9月,获聘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21) 2018年1月,获聘甘肃省人民政府旅游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
(22) 2017年9月,获聘山西省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此外,获聘天津、湖北、浙江、河北、福建、山东等20个省市区旅游智库专家。
2016年至今作为主持人和首席专家,主持和负责科研立项31项;其中,纵向课题12项,横向课题19项 。先后获得批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改革专项、省级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十三五出版重点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级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此外还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教委、河北省、南开大学等10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立项。其中,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之一;“全域旅游内涵特征、实现路径与促进政策的分类分层系统化研究”是我国首个全域旅游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且为旅游与服务学院建院以来的首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研究”是旅游与服务学院乃至南开大学近年来首个海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大数据云平台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科技部重大改革专项填补了旅游与服务学院科技部重大改革专项的研究空白,并且成为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任专家组组长中科研经费最多的一项省部级课题。“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系列”填补了旅游与服务学院出版基金项目的空白,是旅游与服务学院首个国家重点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研究
(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域旅游内涵特征、实现路径与促进政策的分类分层系统化研究
(3)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大课题):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研究
(4) 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研究项目:红色旅游进校园的教育效果及评估研究
(5) 国家“十三五”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系列
(6) 科学技术部改革发展专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大数据云平台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研究
(7) 天津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推进红色资源的共享与开发
(8) 天津市教委研究项目:雄安新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9) 天津市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对策及旅游业的健康变革研究
(10) 南开大学2020基本科研业务费平台、基地类建设项目:完善和改革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11) 南开大学2020年发展经费项目: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12) 南开大学校级重点项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推进旅游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13) 文化和旅游部委托项目:“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研究
(14) 原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全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15) 原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我国旅游购物市场现状与对策建议
(16) 原国家旅游局、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项目: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提升对策研究
(17) 国家信息中心、原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的中国探索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宣言
(18) 原国家旅游局、国家信息中心委托项目:国家“十三五”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19) 国家信息中心委托项目:我国“十二五”旅游业规划实施评估 “十三五”旅游规划实施建议
(20) 国家信息中心委托项目:中国(国家)旅游指数前期研究
(21) 国家信息中心委托项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南
(22) 原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厕所革命推进报告
(23) 原河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委托项目:河北省雄安新区旅游发展专题调研
(24) 原威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委托项目:威海市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行动方案
(25) 深圳市盐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项目:深圳盐田区全域旅游五年发展规划与三年行动计划
(26) 原山西省阳城县旅游局委托项目:阳城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
(27)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8) 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委托项目:嘉陵江(南充)旅游发展策划
(29) 常熟市文体广电视局委托项目:常熟市文旅融合全域发展规划
(30) 常熟市文体广电视局委托项目:常熟市旅游推广及论坛活动策划
(31) 常熟市文体广电视局委托项目:常熟市全域旅游发展策划
旅游与服务学院官网个人主页:https://tas.nankai.edu.cn/info/1113/2816.htm
1.1发表论文
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
[1] 石培华,陆明明.品牌基因理论视角下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1(02):110-116.
[2] 石培华,陆明明.疫情常态化防控与旅游业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影响与对策研究的健康新视角与新变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6):55-67.
[3] 石培华,张毓利,徐彤,申军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评估——基于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0(06):122-132+175.
[4] 石培华,张毓利,徐楠,徐彤.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经济发展效应评估研究——基于中国重点旅游城市的实证检验[J].贵州社会科学,2020(05):117-124.
[5] 石培华,张毓利,徐彤,陆明明.借助战略地图管理工具 发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J].宏观经济管理,2020(03):54-60.
[6] 石培华.新时代旅游理论创新的路径模式——兼论全域旅游的科学原理与理论体系[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02):222-224.
[7] 邢剑华,石培华.从理念到实践——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落实全域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16,31(12):5-7.
[8] 石培华.构建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旅游4.0战略[J].旅游学刊,2015,30(11):13-14.
[9] 石培华.建议通过立法建立比较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11):10-12.
[10] 石培华,龙江智,郑斌.旅游规划设计的内涵本质与核心理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01):80-84.
[11] 吴普,石培华.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1,21(04):733-745.
[12] 石培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1,26(05):9-10.
[13] 石培华,李成军.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旅游科学,2011,25(01):88-94.
[14] 冯凌,石培华,刘佳峰.基于期刊论文时序特征的中国旅游研究30年历程与规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02):239-248.
[15]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66(02):235-243.
[16] 冯凌,石培华,闵庆文,成升魁.可持续发展与相关经济学科——基于系统观视角[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3):108-113.
[17] 石培华,冯凌.中国旅游研究30年:成就、挑战与使命[J].旅游科学,2010,24(03):75-84.
[18] 石培华,吴普,冯凌,郑斌.中国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与战略措施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06):13-18.
[19] 石培华,冯凌.实施国民休闲战略的宏观背景与战略意义[J].旅游论坛,2010,3(02):178-183.
[20] 石培华,冯凌.中国旅游研究30年:阶段、特征与规律[J].旅游科学,2009,23(06):1-8.
[21] 石培华,冯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类学术著作统计研究[J].旅游论坛,2009,2(06):791-796.
[22] 江五七,石培华.未来十年我国旅游增长空间研究及其数量预测[J].生态经济,2008(09):93-98.
[23] 石培华,马晓龙.提升旅游规划地位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8(08):5-6.
[24] 江五七,石培华,方磊.旅游业与资源型产业之间的和谐发展——兼论山西省煤炭和旅游和谐发展[J].经济地理,2007(06):1037-1041.
[25] 宋建军,石培华,肖金成.土地市场要标本兼治[J].宏观经济研究,2004(12):12-15.
[26] 王书华,王忠静,石培华.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症结与出路[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06):19-23.
[27] 石培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3(06):45-51.
[28] 石培华,张吉林,彭德成,崔凤军.“非典”后的旅游经济重建与风险管理[J].旅游学刊,2003(04):8-11.
[29] 石培华. 旅游产业要“健康变革”[N]. 经济日报,2020-03-06(003).
[30] 石培华. 生态绿色崛起 健康革命振兴[N]. 甘肃日报,2020-02-26(007).
[31] 石培华. 这些对策有助于旅游企业“过冬”[N]. 中国旅游报,2020-02-24(003).
[32] 石培华. 研究完善中国特色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N]. 中国旅游报,2019-12-20(003).
[33] 石培华. 南开大学的旅游基因与学科前景[N]. 中国旅游报,2019-11-06(004).
[34] 石培华.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三亚标杆 国家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三亚范例[N]. 中国旅游报,2019-08-02(005).
[35] 石培华. 在旅游业发展中落实教育优先[N]. 中国旅游报,2018-03-27(003).
[36] 石培华.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N]. 中国旅游报,2018-03-12(003).
[37] 石培华. 实现宏伟战略目标 旅游业大有可为[N]. 中国旅游报,2017-10-20(003).
[38] 石培华. 全域旅游的实践突破与理论创新[N]. 中国旅游报,2017-09-12(003).
[39] 石培华. 用大旅游推动大健康[N]. 光明日报,2016-11-10(014).
[40] 石培华.构建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旅游4.0战略[J].旅游学刊,2015,30(11):13-14.
1.2出版专著
出版各类著作40余部,代表性著作有:
[1] 石培华等.《旅游扶贫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年6月。
[2] 石培华等.《海洋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年4月。
[3] 石培华等.《旅游景区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年3月。
[4] 石培华等.《全域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旅游出版社,2020年11月。
[5] 石培华,白长虹等.《公共卫生防控与健康旅游发展指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20年8月。
[6] 石培华等.《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振兴重塑与健康革命》,中国旅游出版社,2020年8月。
[7] 石培华主编,《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4月。
[8] 研究负责人、副主编,《中国旅游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 2012年4月。
[9] 石培华著,《旅游业综合功能与国家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3月。
[10] 石培华、冯凌著,《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3月。
[11] 石培华著,《国民旅游休闲战略与国家时间管理创新》,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12月。
[12] 石培华等著,《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7
[13] 石培华等著,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5月,130千字。
[14] 石培华等著,《中国乡村度假模式——湖州实践探索与理论观察》,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5月,15万字。
[15] 石培华著,《注意力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4月。
[16] 石培华著,《新经济条件下的朝阳产业》,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17] 石培华著,《新经济与中国的数字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18] 石培华著,《解读各国新经济政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19] 石培华等著,《美国新经济走向评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20] 石培华著,《新经济时代的财富区域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21] 石培华著,《中国新战略与对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22] 陈同斌、石培华等著,《拯救走向荒芜的土地》,商务印书馆,2001年9月。
[23] 石培华著,《书生打天下: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游戏与新规则》,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年10月。
[24] 石培华、石培新著,《孤独与超越――感受一个真实的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25] 陈同斌、石培华等译,《谁能供得起中国所需的粮食》莱斯特·R.布朗(L.R.Brown)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年5月。
[26] 杜平、石培华等著,《西土取金: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与商业机遇》,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3月。
旅游与服务学院官网个人主页:https://tas.nankai.edu.cn/info/1113/2816.htm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