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服务学院-陈晔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2-25 导师主页
陈晔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旅游与服务学院
旅游管理
旅游目的地营销,服务管理与营销,幸福产业研究
chy1527@163.com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幸福与创造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旅游市场与目的地营销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MTA教指委秘书长;《南开管理评论》专业主编;前国家旅游局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天津市旅游智库专家,北京旅游学会旅游营销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智库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委托的多项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研究”(20ZD04)子课题、“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08AJY009)、“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13CGL081)、“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研究”(文化和旅游部)等。

负责多个战略研究与旅游目的地规划项目,包括:“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战略研究”、“商务部天津国家会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平潭国际旅游岛战略与建设方案研究”、“山西晋城市全域旅游规划”、“深圳盐田区全域旅游规划”、“天津建设旅游强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与集散地战略研究”、“天雨流芳、梦幻丽江:丽江城市品牌的整合与提升”、“新北川文化修复、旅游发展与国际推广”(公益项目)等。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研究”(20ZD04)子课题“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理论基础研究”负责人,2020-07至今

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13CGL081),主持人,2013-06至2019-06

3.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课题“品牌导向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作用机制研究”(TYETP201307),主持人,2013-12-03至2016-07-30;

4.      国家旅游局面上课题“游客间互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研究”(11TAAG011),主持人,2011-04-21至2012-06-20;

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基于服务界面的服务品牌资产提升研究”(12YJC630019),主持人,2012-02-29至2015-09-21;

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08AJY009)子课题“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化发展”,主持人,2009-04-01至2015-02-25  

7.      2024年度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天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B24012),主持人,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2024年1月-2026.1

旅游与服务学院官网个人主页:https://tas.nankai.edu.cn/info/1113/2822.htm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Chen Y, Liu Y., Li X., Wu L. How Does Mobile Social Media Sharing Benefit Travel Experienc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SSCI, JCR-Q1), 2022, 62(4):841-858, DOI:10.1177/00472875221098936.

2. Chen Y, Cottam E., Lin Z. The effect of resident-tourist value co-creation on residents’ well-being[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SSCI, JCR-Q1), 2020, 44:30-37.

3. Chen Y, Lin Z. Fashionability vis-à-vis rationality: investigating factors driving users’ e-tourism website stickines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SSCI, JCR-Q2), 2018,21(1): 41-57.

4. Lin Z, Chen Y*, Filieri R. Resident-tourist value co-creation: The role of residents' perceived tourism impacts and life satisfaction[J]. Tourism Management(SSCI, JCR-Q1, ESI高被引, 截止2024年7月被引频次为452,谷歌学术索引 ), 2017, 61:436-442.

5. Wang L., Chen Y*, Xu Y., & Lin Z. From Faces to Feels: The Impact of Human Images on Online Review Usefulnes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Dec 2023, 0(0). https://doi.org/10.1177/00472875231217738

6. Wang L., Chen Y*, Xu Y., & Lin Z. Assertive or non-assertive? How self-concept clarity influences customers’ responses to advertisement in service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SSCI, JCR-Q1) , 2024, 123: 103942.

7. Wang L.,  Xu Y.*, Lin Z& Chen Y.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Goal conflict handling and its effect on well-being[J].Tourism Management,Volume 102, 2024, 104878,

8. Long Q, Bai C., Chen Y*, Wang Y. Price tradeoff or sharing partnership? Understanding guest-to-guest relationships in P2P accommod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SSCI, JCR-Q1) , October 2022, 107(1):103346, DOI: 10.1016/j.ijhm.2022.103346

9. Zhang T, Chen Y, Wei M, Dai M. How to promote residents’ collaboration in destination governance: A framework of destination internal marketing[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SSCI, JCR-管理Q1, 酒店、休闲、体育和旅游Q2), 2022, 24:100710, https://doi.org/10.1016/j.jdmm.2022.100710.

10. Zhang K., Chen Y*, Li C. Discovering the tourists’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in a tourism destination by analyzing photos’ visual content with a computer deep learning model: The case of Beijing[J]. Tourism Management(SSCI, JCR-Q1, ESI高被引), 2019, 75:595-608.

11. Zhang K., Chen Y*, Lin Z. Mapping destination images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from user-generated photos: a computer vision approach[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SSCI, JCR-Q2), 2020, 25:1199-1214, DOI: 10.1080/10941665.2020.1838586.

12. Chen R.,* Chen Y, Jiang Z. Why humans form place attachment: A terro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24(100): 102489,https://doi.org/10.1016/j.jenvp.2024.102489.

13. Li C, Mccabe S, Chen Y*. Destination Choice of Chinese Long-haul Outbound Tourist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J].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ESCI), 2017,13(3):298-315.

14. Yingyan Liu , Lu (Monroe) Meng ., Hongyu Wang , Ye chen,Differential leadership and hospitality employees’ in-rol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constructive deviance and competitive clima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SSCI, JCR-Q1) , 2024,70.1016y.iihm.2024.103870

15. Zou S., Tan K., Liu H., Li X. & Chen Y. Mobile vs. PC: the device mode effects on tourism online survey response quality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SSCI, JCR-Q2), 2020,24(10):1345-1357.

16. Bai C, Lai F, Chen Y, Joe Hutchinson. Conceptualizing the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Public Utility Services: A Multi-level Multi-Dimensional Model,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SCI, JCR-Q4), 2008,19(10): 1055-1070.

17. 陈晔.提升旅游产品与服务品质,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产业[J].旅游论坛,2024,17(09):10-12.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9070.

18. 陈曦、白长虹、陈晔、徐进:《数字治理与高质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基于31座中国城市的综合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10):126-150.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3.0119

19. 陈晔,曹智辉,易柳夙,陈欣欣.目的地依恋研究述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J/OL].旅游学刊:1-22[2024-06-10].https://doi.org/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0.036.

20. 陈晔,王璐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与营销创新[J].旅游学刊,2024,39(04):9-10.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4.004.

21. 徐彤,白长虹,陈晔,妥艳媜,杜美琪.中国文化背景下居民地方情感对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CSSCI),2021,36(05):29-41

22. 陈晔,马季振,李恒云等.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J/OL].旅游导刊,2023,7(05):1-22.[2023-10-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2132.K.20230925.1647.002.html.

23. 陈晔、贾骏祺,数字经济下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路径[J]. 旅游学刊(CSSCI), 2022, 37(4): 6-8.

24. 陈晔、王倞,旅游业的幸福价值: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探讨[J].旅游学刊,2023,38(06):9-11.

25. 陈晔,旅游理论从哪里来?基于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思考[J].旅游导刊,2018,2(05):11-1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

26. 陈晔、妥艳媜、吴迪、张彤,旅行的意义:大众旅游者自我发展的视角[J].人文地理(CSSCI), 2020, 175(5):120-129.

27. 晁小景、陈晔*、董楠,休闲涉入对员工关系绩效的影响——职场友谊和情感承诺的链式中介作用[J].企业经济,2022(06):123-132.

28. 陈晔、耿佳、吴迪、屠金歌,旅游虚拟社区用户粘性与分享行为的关系: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J].旅游科学(CSSCI),2018,32(3):1-12.

29. 陈晔、张辉、董蒙露,同行者关乎己?游客间互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旅游学刊(CSSCI),2017,32(8): 14-24.(Accompanying travelers matters? Impact of tourist-to-tourist interaction on tourists’ subjective well-being,双语出版)

30. 陈晔、白长虹、吴小灵, 服务品牌内化的概念及概念模型:基于跨案例研究的结论 ,南开管理评论(CSSCI),2011,14(2):44-51,6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市场营销(理论版)》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

31. 陈晔、易柳夙、何钏、耿佳,旅游网站的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双系统认知理论,旅游学刊(CSSCI),2016, 31(2):53-6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32. 陈晔、王潇、李中,服务界面感知对顾客间互动与体验共创的影响研究,软科学(CSSCI),2018,32(2): 130-133

33. 陈晔、李天元、赵帆,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旅游学刊(CSSCI),2014,29(10):31-41.

34. 陈晔、白长虹、曹振杰,内部营销对员工品牌内化行为的影响关系与路径研究——以服务型企业为例,管理学报(CSSCI),2011,8(6):890-897

35. 陈晔、牛振邦、张辉,服务界面感知对顾客体验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南大商学评论(CSSCI),2014,11(1):106-128

36. 涂红伟、陈晔*、江梓铭.居民价值共创行为对游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游客感恩的中介效应与特质犬儒主义的调节效应[J/OL].南开管理评论,1-27[2024-08-27].

37. 徐彤、陈晔*、龙潜颖,旅游感知与地方依恋对主-客价值共创的影响,商业研究(CSSCI),2020,62(7): 1-7.

38. 妥艳媜、陈晔,“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新趋势与促进战略,旅游学刊(CSSCI),2020,35(6):8-10.

39. 张辉、陈晔*,品牌契合对品牌关系质量和重购意向的影响,旅游学刊(CSSCI),2017,32(4):43-5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

40. 刘欢、陈晔、李春晓,中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及营销策略——基于19个主要客源国市场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家(CSSCI),2016,6:98-10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1. 王潇、陈晔、李中,关系质量的理论发展与研究展望,商业经济研究,2016,10:54-58

42. 曹智辉、妥艳媜、韩秋晨、陈晔.沉浸式体验场景的建构过程与机理——基于“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案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4,46(09):67-88. DOI:10.16538/j.cnki.fem.20240614.301.

43. 晁小景、陈晔,从“网红"到“长红”:旅游直播如何提升地方形象,《新闻爱好者》,2024.12

44. 牛振邦、白长虹、张辉、陈晔,浅层互动能否激发顾客价值共创意愿——基于品牌体验和价值主张契合的混合效应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CSSCI), 2015年11期,112-123

45. 张辉、白长虹、陈晔,饭店员工心理所有权与跨界行为关系研究,旅游学刊(CSSCI)2012.27(4):82-90

46. 穆雪茗、白长虹、李春晓、陈晔,欧盟经验下的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利益协调问题研究,未来与发展(CSSCI), 2015,6:92-95

47. 白长虹、陈晔,一个公用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来自中国公用服务业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CSSCI),2005,8:4-11

48. 陈晔, 基于服务新特征的服务创新路径与策略,科学管理研究(CSSCI),2010,4:7-10

49. 陈晔、白长虹,以员工为核心的服务品牌内化理念与策略,科学管理研究(CSSCI),2008,4:83-85

50. 陈晔、白长虹,高接触型服务的顾客价值驱动要素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CSSCI),2009,7:51-59

51. 吕维霞、陈晔、黄晶,公众感知行政服务质量模型与评价研究——跨地区、跨公众群体的比较研究,南开管理评论(CSSCI),2009,12(4):143-151

52. 陈晔,我国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思维与策略建议,现代管理科学,2010,8:96-98

53. 白长虹、卞晓青、陈晔,从城市营销到城市文化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8,(02):80-84.

54. 白长虹、陈晔、刘垚功,企业大学与大学EDP 《北大商业评论》,2007,7:44-50

注:* 为通讯作者

旅游与服务学院官网个人主页:https://tas.nankai.edu.cn/info/1113/2822.htm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南开111.jpg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津南校区图书馆2.jpg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花季1.jpg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111商学院22.png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花季2.jpg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blob.png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


展开更多

南开大学奖助体系.jpg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