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传明,1963年10月出生,山东省菏泽市人。1981年9月考入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今聊城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1985年7月本科毕业,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导师田仲济、袁忠岳教授。1988年7月毕业,获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至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中文系任教,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1996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导师王晓明教授。1999年7月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3年11月晋升正教授,2006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任韩国济州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ICS)作访问学者。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解放区文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梁斌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和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英文刊物《中国文学研究前沿》)、《学术月刊》、《读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九部,三次获天津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获南开大学优秀社科成果奖十余次,学术著作《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2013年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
山东省教委“九五教材”立项项目: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论 1998、9 (已结项)
南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四十年代“新浪漫派”文学研究 2000、9(已结项)
南开大学青年科研基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性问题2000、9(已结项)
喜马拉雅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论文基金: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雅与俗的流变2001、10(已结项)
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清末民初社会意识与文学思潮
编码为:TJ03—YW2005 批准时间:2003、7 (已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基金项目:清末民初社会心态的变异与文学转型编码为:03JB750.11—44011
2003、12(已结项)
国家社科项目:现代中国乌托邦小说研究 编号:07BZW052 批准时间:2007、7(已结项)
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鲁迅与鲁门弟子,2012、7 结项。
天津市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末民初文学的代际演变与文化转型,项目编码:TJW12-001,2014年11月结项。
教育部2013年社科项目:“清末民初文学嬗变中的代际关系与文化转型”项目编码:13YJA751014,已结项。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空意识的嬗变与20世纪中国小说形态的演进,批准号:14BZW116,已结项。
2021年亚洲研究中心项目,课题名称:近现代小说中的儒家士人形象嬗变与文学转型,已结项。
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现代以来文学中儒家士人形象嬗变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批准号:BEY108902,进行中。
【学术论文代表作】
《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8年第19期转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卷 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Old State and New Mission:A Survey of Utopian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Number.3, 2010,Sep .
( 英文刊物《中国文学研究前沿》2010年第三期。)
《清末民初小说中“现代性”的起源、形态与文化特性》 《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50年代公共写作与私人写作中的周作人》《新文学史料》2008、2
《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3 ,收入《余华研究资料》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乙种) ,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新浪漫派文学的黑夜情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2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全文转载。
《无名书的人文关怀及其对宇宙文化心灵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4
《严复的《天演论》与斯宾塞《进化论与伦理学》 《文艺理论研究》 1997、6
《清末民初社会心理的变异与文学兴替》《学术月刊》2007、4。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同年全文转载。
《将信念与知识分开——从严复的<天演论>说开去》《读书》1999、3
《在平和幽默的另一面────重 读老舍先生的猫城记》 《博览群书》1997、4
收入《风雨敲书窗——<博览群书>百期精选》,武宁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追寻诗意 感悟人生》《文艺报》2007、1、11日第三版
《天演论的回声——清末民初知识群体的心态变异与价值翻转》《天津社会科学》2007、5
《民初“鸳蝴派”小说的文化心理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08、1
《大理论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当代作家评论》1999、4
《艰难时世与文学的选择——20世纪文学一瞥》《文艺争鸣》2003、3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分格局与现代性语境》《南开学报》2003、2
《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阐释》《山东社会科学》2002、4
《现代性的文学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特质考察》《厦门大学学报》2004、5
收入《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俞兆平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理性至上主义话语的确立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政治——晚清政治小说新论》《江汉论坛》2007、1
《二十世纪上半期文学史上民族主义理论的语境还原和语义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7、4
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研究》1997、10
《张炜与俄苏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1995、3
《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
《华东师大学报》2000、1《文学报》同年摘要。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起源》《华东师大学报》99、2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6
《两种伟大与两种激情——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外国文学研究》2002、3
人大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卷》 2002、10转载,获2002年《外国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齐鲁学刊》2002、3
《“新知培养转深沉”——『笨花』及其对现代中国小说乡村叙事的拓展》《天津师大学报》2008.2
《在新与旧对峙的背后——晚清人林纾与“新青年派”代际文化心态的差异》《天津师大学报》2004、4
《扎根乡土的“革命叙事”——《<红旗谱>与20世纪乡土中国的革命》 《北方论丛》2004、6
《一个传奇与它背后的本事——格非[人面桃花]与历史乌托邦》《天津师大学报》2005、5
《精神与物质的牴牾: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神至上与非物质主义倾向》《天津社会科学》2006、4
《开明的保守派: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6
《周作人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书屋》2006、7
《周作人附逆与现代性的伦理困境》《烟台大学学报》2006、3
《人心之变与文学之变——从『孽海花』和『广陵潮』看清末社会心理的变迁》《大连大学学报》2008、1
《新党、志士、洋场习气的嘲讽者——清末民初文学中政与教的脱纽与市民写作的反乌托邦倾向》
《烟台大学学报》2008、4
《后新时期文学的启动与八五新潮文学》 《烟师学报》1996、2,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9
《试论萧乾小说创作中的心理距离》 《烟师学报》1992、1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2、6
《梦和理想的差异--无名氏前期创作与时代主导文学的疏离》《天津师大学报》2001、4
《田仲济杂文的创作个性初探》 《百家论杂文》1994明天出版社
《新写实异于旧写实的新意探源》 《艺术广角》1997、4
《试论五四时期文学的历史进化观念的得与失》《烟师学报》1998、2
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9
《以身体的代主体的写作——晚生代小说家的写作态度和立场》《理论和创作》1998年第3期
《当代都市生活中的'阴阳之道'》 《东方文化周刊》1998、7、29
《徐讦的晚年心境与精神归宿》《粤海风》1999年1期
《精英主义话语的兴起及其对西方的想象》 《 南开学报》2001、4
《一个审美主义者的时代关怀——徐訏四十年代创作新探》《天津师大学报》2002、3
人大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8转载
《<无名书>的人文关怀及其对宇宙心灵的探索》上、下篇《展望》(台湾)2002、3、4
《我看<无名书>》《青年日报》(台湾)2002、
《追怀吾师田仲济先生》《博览群书》2002、10
《天地境界与忧患精神——论张玮小说近作的主题演进》《临沂师专学报》1995、4
《颠覆常识的艺术——余华小说中的反讽叙事与距离控制》《烟师学报》1993、3
《新时期民国史小说中的末代儒家形象》《烟师学报》1997、4
《自我·生命·文学——郁达夫生命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新探》,《烟师学报》1988、4
《文化心理失调导致的悲剧——周作人附逆原因考察》《天津文学》2009、10
《 郁达夫:“卢梭主义”与现代感性“自我”的镜像》《烟台大学学报》2010、2
《父亲缺位之后——从东西<耳光响亮>说起》《中国图书评论》2010、11
《红旗谱:出于时代的选择与超出时代的希望》《文学与文化》2010、、2
《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的类型源流与文化心理考察》《中山大学学报》2011、1
《“父之缺位与”时代孤儿的道德困境——东西<耳光响亮><后悔录>与后传统时代的寓言化写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2
《东西“情圣”的合流与“浪漫爱”的兴起——清末民初文学中的唯情主义乌托邦》
《学术交流》2011、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 狂人 ” 形象的文化源流与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气质》,《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
《由“天地境界”到“功利境界”——从曾、李之别看近代中国的士风转移与文学之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五四人的精神趋向——抽象化的文学政治与理性的激情化》,《天津社会科学》2013、2。
《清末民初后科举时代的新型知识层与文化心性的代际转换》,《文艺争鸣》2014、7
《重读<桃源梦>——善化乌托邦的瓦解与反面乌托邦的兴起》,《南开学报》2014、3
《追怀作家无名氏》,《新文学史料》2005、1
《时间意识·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古今之变》,《文艺争鸣》2015、10
曾国藩的“克己”与李鸿章的“任性”
《书屋》2016、5
西学路径儒士精神——纪念张伯苓诞辰140周年《群言》2016、4
孤岛”烽火思南明——从柳亚子与阿英关于《杨娥传》的分歧看两代作家的文化心理差异
《天津师大学报》2017年第5期
清末民初文学的世代更替与文化转型
《文艺评论》2017年第8期
近代“文明论”的兴起与清末小说中关于“文明”的歧见——以《瓜分惨祸预言记》和《新石头记》为例
《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4期
空间意识变迁与晚清小说的现代性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清末报刊与文学的共生性繁荣与世界的“图象化”
《南开学报》2017年第1期
时空意识与1980年代中国小说的形态变化 《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六期。
传统与现代的对视:从精神指向的变化看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古今之争《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6期。
百年中国的文化嬗变 《人民论坛》2018年第33期。
两极性、末世论与黑白二分的世界观: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长江学术》2018年第6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卷》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孙犁小说中的美德书写、人文情怀与文学史意义》《天津师大学报》2019年第1期。
另有数十篇散文、随笔、评论等在《散文》月刊、《文汇报》、《天津青年报》、《山东文学》、《东方文化周刊》、《济南时报》等报纸、刊物发表。
代表作:
《父与子》《山东文学》1994年
《锻炼纪事》《散文》月刊,2004年第一期。
《在牛津访学》《文汇报》2015年11月8日。
《在韩国这个“东方君子国”》《文汇报》2016年11月22日。
《牛津的恒产与恒心》《文汇报》2017年9月11日。
《楝子花开》《文汇报》2016年4月5日。
【教材】
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合著 )1994
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合著)
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修订本)1996、12(合著)
四、《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讲》 新华出版社 1994(合著)
五、《现代中国文学作品解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9,上卷副主编。
六、《现代中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合著)承担“鲁迅”一章。
七、《现代中国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承担第十七章 “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学”。
【学术著作】
一、《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3 。(合著)
二、《独行人踪--无名氏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1、4。
三、《现代性的文学进程——20世纪中国文学的动力与趋向考察》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8。
四、《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11。
五、《周作人的最后22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5。
六、《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6。
七、《鲁迅与鲁门弟子》大象出版社,2011、1。
八、《晚年周作人》凤凰传媒出版公司和现代出版社,2013、1。
九、《来自别一世界的启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乌托邦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