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锡龙(李扬),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曹禺暨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出版有《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沈从文的家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多部。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学思潮、中国话剧研究
1、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艺副刊文献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98-1949)”(20&ZD285)
2、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中国报纸文艺副刊检索系统”(14BZW119)[结项]
3、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沈从文年谱长编”(13YJA751021)[结项]。
4、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发展的精神向度及运行规律研究”(NCET-07-0451)[结项]。
5、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沈从文后期思想、创作研究”(06BZW061)[结项]。
6、2006年,南开大学科研基金:“拯救与逍遥: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结项]。
7、2004年,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曹禺与中国话剧的现代化、民族化”(200403501)[结项]。
8、2000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主潮与文学思想”(第二主研人)[结项]。
9、1997年,河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结项]。
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专著
《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沈从文的最后4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沈从文的后半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新星出版社2002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0世纪中国文学主潮》(第二作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怎样读现当代小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拯救与逍遥: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精神向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沈从文的家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现代文学文献整理及数据库建设
《民国文学名刊汇编》(主编,共45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左联文艺期刊全编》(主编,共99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第一编(主编,共80册),广陵书社2020年版。
《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 》第二编(主编,共98册),广陵书社2021年版。
现代中国报纸文艺副刊检索系统(数据库)
教材
《大学语文》(第二作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大学语文》(第二版)(第二作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A、B卷副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现代中国文学》(上卷第二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现代中国文学(1898-1949)》(第二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1898-2013)(下卷) 主编(与人合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现代中国文学课程智能备课系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参编著作
《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鲁迅杂文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随笔小品鉴赏辞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序跋鉴赏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大学语文>教师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主要论文
《潘第拉:本我意识的浮沉》,《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传统文化心态对报告文学创作的阻滞》,《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诗性之思》,《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曹禺剧作的形式意味》,《中国话剧研究》,第10辑。
《论曹禺悲剧观念的转向》,《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文化与心理:<原野>的潜在世界》,《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论90年代的知识分子立场写作》,《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结局或开始:世纪之交的文学处境》,《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论作为一种文人生存模式的曹禺现象》,《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6期。
《论廿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文艺理论研究》 1999年第3期。
《<蜕变>创作中的几个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曹禺研究的新起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
《<蜕变>与<莫斯科天空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9期。
《报告文学:结构与功能的逆向运动》,《光明日报》 1988年8月26日。
《文化与心理:玫瑰门的世界》,《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
《<习惯死亡>叙事批评》,《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5期。
《文化:作为意志的表象》,《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2期。
《贾大山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5期。
《亵渎与逍遥:小说境况一种》,《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3期。
《沈从文与战国策派关系考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论<雷雨>的形式意味》,《戏剧艺术》,2014年第1期。
《论新媒介条件下的戏剧批评》,《艺术评论》,2014年第6期
《20世纪中国话剧发展中的现代性问题》,《南开学报》,2007年第6期。
《仪式、原型与曹禺早期剧作的主题呈现》,《南开学报》,2020年第2期。
《跛者不忘履——沈从文建国后的文学写作生涯》,《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4期。
《论曹禺前期创作的现代性》,《社会科学战线》,1999第5期。
《论曹禺女性审美的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拯救与逍遥:作为心灵史的文学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冒险的迁徙: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历程》,《开放时代》,2002年第6期。
《性灵奔放:知识价值的自我实现》,《开放时代》,1999年第2期。
《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时期文学探索的终结》,《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文化立场与曹禺的创作转向》,《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反思》,《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问题与方法:现代话剧研究范式的转型》,《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从佚文<新书业与作家>看沈从文与郭沫若的关系》,《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1期。
《新文化运动的再反省》,《群言》,2015年第9期。
《21世纪话剧“西潮”景观初探》,《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4期。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2期。
《悖论与整合:<北京人>中的反传统与传统》,《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论后焦菊隐时代的北京人艺》,《广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数码时代的戏剧研究与生产》,《当代文艺评论·信息时代的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8期。
《拯救与逍遥:作为心灵史的文学史》,《评论》第1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
《卑微者的财富》,《文艺报》,1987年3月22日。
《论“美学的历史的”批评原则》,《文艺报》,1991年8月3日。
《融时代风云与人性深度于一体》,《文艺报》,2014年2月24日
《论曹禺戏剧的内向化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躯体写作的意义与局限》,《文论报》,2001年12月1日。
《缱绻与决绝:1950年代的沈从文》,《长城》,2005年第2期。
《被妖魔化的学术论争》,《世纪周刊》,2002年3月22日。
《杨沫论》,《河北解放区作家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
《在血与火、爱与仇中成长》,《图书评论集》,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
《悖论与整合:<外省书>中的社会、道德与性》,《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在生活的激流中游走》,《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怪圈:人的本然处境》,《当代文坛报》,1993年第6期。
《生活:在幽暗与澄明之间》,《河北文学》,1992年第9期。
《结局或开始》,《传统与现代》第10辑。
《老舍晚年的生存境界》,《黄河》,1999年第4期。
《传统的回归与延续》,《艺术广角》,1999年第2期。
《忠-奸模式:历史迷误的建构与消解》,《艺术广角》1999年第5期。
《智者的尊严》,《文论报》,1995年1月1日。
《对大学的追问与沉思》,《文论报》,1999年3月。
《1966:老舍对生命的追问》,《文论报》,1999年2月。
《文化与个人》,《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内化与变形》,《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呈现与召唤: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社会科学报》,2007年4月26日
《想当初,那些人……——五四前后知识者心态的再反省》,《博览群书》,2009年第5期
《南开教育风格与曹禺》,《天津日报》,2010年9月20日。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