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俐俐,女,吉林省九台市人,1953年6月出生。1982年1月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开始在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 5月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1996年承担题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看甘肃小说创作的现状与发展的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已经结项。标志性成果为发表于《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系列论文。
2、1997年开始承担题为当前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历史观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已经结项。标志性成果为学术专著《隐秘的历史河流》。
3、2001年6月开始承担题为小说的文本分析的南开大学校内教材项目,最终成果是题为《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的专著,已经出版。
4、2002年1月开始承担题为文学研究方法的相通与转换研究的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已经完成并结项。
5、2003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题目是《叙事性文本研究中社会文化内涵与文学性关系的新拓展》,已经完成并结项。
6、2006年获得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题目是《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经典文本研究》,已经完成并结项。
7、2006年作为主持人获得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亚洲研究青年论坛资助项目“文学经典的当代理解与价值”,已经成功举行并且结项。
8、2006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代读法研究”,已经完成并结项。
9、2012年9月获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张爱玲研究的若干当代文学理论问题”,已经完成并结项。
10、2012年10月获得天津市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资助课题“张爱玲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统”,已经完成并结项。
11、2014年6月获得横向资助项目“文艺学与城市文化”,已结项。
12、2015年12月获得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在研。
13、2015年11月获得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学术会议“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项目,已经完成并结项。
【学术论文】
2021年:
《审美连续性的文艺价值观念》,原载《海峡人文学刊》2021年1期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中文学功能研究的考察与初步分析》,原载《社会科学动态》2021年6期
《“以美均衡真善”的儿童文学价值观念》,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1期
《行走在“有思想的学术”路途中》,原载《文艺论坛》2021年1期
2020年:
《人类瘟疫题材文艺作品批评的价值选择排序问题——以韩国电影〈流感〉为中心》,原载《马克思主义美学》2020年2期(第二十三卷第二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导向与民族文学功能》,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5期
《论“批评家位置”与“批评分析”问题——从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理论建设说开去》,原载《文艺论坛》2020年3期
2019年:
新华社2019年5月23日发表了新华电讯《小小说蓬勃发展引起学界普遍关注》,介绍说:“由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领衔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对小小说进行了研究。”。简要全面地介绍了本人主持重大项目就此问题的基本观点。发生了较大影响。
《活动状态的小小说文体建设与批评的基本原则与理路》,北京《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4期
《“实践”贯通美学文艺学的传统学术之路的意义与拓展空间——以王元骧学术研究为中心》,上海《社会科学》2019年2期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论述”性质与意义》,原载《学习与探索》2019年3期
《文学存在复杂样态的认定与价值评价问题——以小小说考察为中心》,原载《湘潭大学学报》2019年2期
《文学经典价值延伸问题研究——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为中心》,原载《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1期
《小小说活动“深耕美育”的中国经验》,原载《文艺报》2019年6月12日
2018年:
《“正项美感”亦可覆盖“异项艺术”: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导向与底线》,上海《探索与争鸣》2018年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5期转载)
《“讲好中国故事”:文学批评的价值持守》,上海《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5日第5版,总1602期
《叙事学文本分析理论: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访谈》,《语文学习》2018年2期,总474期
《马步升小说的主观性 叙述:小说的死穴还是出口?》(第二作者),《南方文坛》2018年2期
《“贫困”消失有信心,乡村书写到永远》,《芳草》2018年5期
《文学“上手性”的两面性》,上海《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8日第4版,总1613期。
2017年:
《文学激活“友善”本性的可能书写与价值评价》,《求索》2017年8期,总300期
《提升中国文学海外接受的有效性》,上海《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20日5版,总1567期
《建设科学实用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6日5版,总1140期
《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意涵——“冲动”价值秩序的终极依据问题研究》,《学术前沿》2017年05(下)
《中国文学海外接受的调研分析与启示——以郝景芳《北京折叠》为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4期
《百余年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导向的历史演变分析及启示》,《江淮论坛》2017年5期(新华文摘网刊2018年2期全文转载)
《包容理性的翻转与人际关系问题——怀旧性聚会的符号学分析》,《探索与争鸣》2017年12期
2016年:
《“悟其渔识”的教学与科研》,《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1期
《我所理解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江汉论坛》2016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2016年8期全文复印)
《人文知识分子的信念与品质——孙昌武先生80寿辰的体悟与思考》,《粤海风》2016年3期
《人文科学内部深度问题汇合转换研究范式的原理与方法——以文学经典、故事和方法论等深度问题的汇合转换为中心》,《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3期
《科幻小说:文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机遇》,上海《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13日第5版,总1529期。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与文学批评标准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7年3期全文复印)
2015年:
《故事问题视域中的“法律与文学”研究》,《文艺研究》2015年1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2015年4期全文复印)
《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收入《历史的侧面——《民族文学研究》三十年论文选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版
《文学研究如何面对广义叙述学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发表于《符号与传媒》2015年秋季号,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2014年:
《“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收入《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7月版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收入《新国学》(第12辑),中国书店,2014年11月版
《人人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语文建设》2014年10期(核心期刊)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1期(CSSCI)
《借鉴西方叙事学“故事语法”概念解读小说——以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为例》,《语文学习》2014年3期(核心期刊)
《例谈语文教材中小说的三种故事模式》,《语文建设》2014年6期(核心期刊)
2013年:
《诗书画一体与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叙事艺术》,《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4期。(CSSCI)
《张爱玲研究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其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0期。(CSSCI)
《从展示性与表演性看唐传奇的小说艺术观念》,《南开学报》2013年5期。(CSSCI)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13日B01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02期全文转摘。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2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13年7期复印)
《说书体小说中“故事”的人文关怀与叙事策略——以冯梦龙的《滕大尹鬼断家私》为中心》,《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2期
《“醒觉之辨”与梦境小说的故事讲述艺术及阐释空间——以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文言短篇小说为中心》,《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2期
2012年:
《汉语散文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与语文教学——以《历代散文选》为中心》,收入《国语文教学理论与务实的多元探索》,台湾五南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后现代视野与文学经典问题域的新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3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07期摘编约4000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年7期复印)
《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统》,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5期(CSSCI)
2011年:
《我的学术选择及反思》,粤海风2011年2期
《从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系列故事叙事看其介于口头艺术和作家文学之间的特性——以凌濛初的《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戏》为例 》,文学与文化2011年2期
2010年:
《大历史观与历史文化散文的价值》,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2期(CSSCI)
《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性质与作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1期(CSSCI)
《“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1期(CSSCI)
《叙事探究与文学经典研究》,文艺报2010年3月19日2版
《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我国白话小说的叙事艺术——以李渔《合影楼》为例》,南开学报2010年5期(CSSCI)
2009年:
《从西方叙事学的“多叙法”看唐传奇的艺术机制——以沈既济的《任氏传》为例》,文学与文化第10辑
《“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5期
《比较视野中的唐传奇叙事学分析——以韦瓘《周秦行记》文本分析为中心》,南开学报2009年5期(CSSCI)
《汉语写作如何造就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以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学术研究2009年4期(CSSCI)
《唐传奇《古镜记》的叙事学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4期(CSSCI)
《建设当代意义的民族文学理论——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6日,第5版,改版第376期(总1176期)
2008年:
《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文学评论2008年4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11期复印
《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收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辑《文化与诗学》(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3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9期复印
2007年: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与历史文化典籍运用》,南开学报2007年5期(CSSCI)
《日记何以成为小说——以施蛰存《上元灯》文本分析为例》,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3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10期复印
《多层叙述的艺术魅力与“幸福”话题的当代延伸——巴金《复仇》艺术价值构成机制》,中州学刊2007年2期(CSSCI)
2006年:
《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视点》,学术研究2006年11期(CSSCI)
《“不传!不传!”的魅力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老舍《断魂枪》的文本分析》,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4期(CSSCI)
《学术生命在本科生教学中闪烁与延伸》,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10期(CSSCI)
《《女人成为流通物与文学意味的产生——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艺术价值构成探寻》,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5期(CSSCI)
《今天怎样阅读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催粮差》的文本分析》,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2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8期复印
《李健吾评价《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的原因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4期(CSSCI)
《永远的故乡与鲁迅的返乡之路—— 鲁迅《故乡》的文本分析》,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1期
2005年:
《梦醒时分的阐释空间——白先勇《游园惊梦》艺术价值机制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6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3期复印
《论西方新叙事理论文本批评方法论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CSSCI)
《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南开学报,2005年2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中》2005年9期复印
《西方文学感受研究略论》,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2期(CSSCI)
《论整体观照中的文学阅读》,学术研究2005年10期(CSSCI)
《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2期(CSSCI)
2004年:
《跨学科视野中的文本批评学构想》原载《学术研究》2004年3期(CSSCI)
《叙事性文本批评:层次递进现象及其意义》,原载《学术研究》2004年10期(CSSCI)
《假设命题式批评与“难以解释的符号”》,原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3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7期复印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原载《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5期(CSSCI)
《艾罗斯特拉特:跳出人类来审视人类的范本》,原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2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004年2期复印
《聚焦于文本的愉悦》,原载《东方丛刊》2004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0期复印
2003年: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原载《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4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10期复印
《《厄歇尔府的倒塌》的现代阐释》,原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4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11期复印
《心里展开的故事与人的痛苦——哈代《彼特利克夫人》解读》,原载《外国文学》2003年5期(CSSCI)
《社会学方法在文本研究中的广阔空间——以戈德曼的社会学方法为个案》,原载《南开学报》2003年6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期复印
《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艺术描写的空间》,原载《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4期“冬之卷”(CSSCI)。
2002年:
《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原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CSSCI)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5期复印
《在魔鬼和拉比之间,该听谁的话?——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原载《名作欣赏》2002年3期
《论建立当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原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3期(CSSCI)
《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原载《民族研究》2002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12期复印
《追求与探索——读《意义阐释》》,原载《书屋》2002年10期
2001年:
《90年代中国文学: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原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1年7期复印
《论萨义德〈东方学〉的文艺学方法论意义》,原载《东方丛刊》2001年1辑
《传统在全球化中的意义》,原载《人民论坛》2001年3期
《从歧途到正途:中国后殖民批评的价值何在?》,原载《南开学报》,2001年3期,上海《戏剧艺术》2001年第4期作文摘。
《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原载《文艺报》2001年10月26日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1年6期复印
2000年:
《后殖民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原载《南开学报》2000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8期复印
《书写他者的困境与批评的失语》,原载《文艺争鸣》2000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年11期复印
2000年以前:
<<老舍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参照意义>>,原载<<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1期(创刊号)
<<在认识的深化中逐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关于《文学概论》课程的思考和探》,原载<<西北高等教育>>1998年4期
<<走向自觉:90年代中国小说的可能和必然>>,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1期 (<<人民日报>>1998年2月20日作了论点摘编)
<<真正的诗人: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原载<<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1期
<<对历史独具特色的审视>>,原载<<小说评论>>1998年2期
<<民间之于新诗:新诗的思考>>,原载<<兰州学刊>>1998年3期
<<侏儒的拳击与西北文学>>,原载<<文学自由谈>>1998年5期
<<论近年来小说创作中对知识分子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模式的演变>>,
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6期(<<新华文摘>>1999年4期论点摘编)
<<消逝于小说深处>>,原载<<小说评论>>1997年1期
<<论小说与媚俗>>,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2期
<<我们和小说--对小说的追问>>,原载<<小说评论>>1997年5期
<<西部的人文体验和艺术表现>>,原载<<中国作家>>1997年4期
<<真实的现代感受>>,原载<<文艺报>>1997年12月25日
<<人与历史的复杂缠绕>>,原载<<文艺报>>1998年12月3日
<<世纪之交的中国小说艺术精神>>,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1期
<<流浪汉小说:由浪漫到深沉>>,原载<<小说评论>>1996年2期
<<走向形式的西部人文情感>>,原载<<文学评论>>1996年4期
<<论小说作家的创作间歇>>,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4期
<<近年小说创作与发展的文艺学思考二题>>,<<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2期复印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社会心理学考察>>, 原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6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5年1期复印
<<崇高与悲壮的艺术世界>>,原载<<小说评论>>1994年1期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伦理道德考察>>,原载<<烟台大学学报>>1993年1期
<<西部小说作家的审美情感与现代意识>>,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3年6期复印。
<<关于文化形态小说的话题>>,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5期
<<新时期小说人物形态的考论>>,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0年12期复印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美学特征考察>>,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2年1期复印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文化学考察>>,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1年10期复印
<<我们向小说要求什么>>,原载<<河北文学>>1992年2期
<<杨绛散文的独特视角>>,原载<<文论月刊>>1991年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1年6期复印
<<新时期小说观念演变的思考>>,原载<<飞天>>1991年4期
<<柏原的小说世界与西部文学>>,原载<<小说评论>>1991年6期
<<西部汉子形象及其思考>>,原载<<绿洲>>1992年5期
《弥散于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问题》,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
《文艺理论:应答当代文学的挑战与出路》,原载《文艺报》1999年9月21日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悄悄变动着的历史观》,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9年9期复印
《精深博涉的研究--读莫芝宜佳的《管锥编与杜诗新解》》,原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