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明军,男,汉族,1970年5月生,安徽省庐江县人。现为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
主要致力于语义功能语法的现代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研究、汉藏语比较研究。曾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马庆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6—1998)“现代汉语中和语法相关的动词语义问题”的研究。独立承担并完成云南省、南开大学、云南民族学院省校省院合作重大项目子课题“白语研究”。
曾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若干次学术会议:第三十四届国际汉藏语会议(2001年10月,云南昆明), 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2002年5月21日-26日,湖南长沙),第8届中国境内语言和语言学(以音系学为主题)国际会议(2002年11月8日-11日,台湾台北),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月6日-9日,黑龙江哈尔滨), 第六届词汇语义学学术研讨会(2005年4月20日-24日,福建厦门),第十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2006年10月21日-24日,上海),第四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2007年8月3日-4日,青海西宁)。
已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汉语学习》、《语文研究》、《语言研究论丛》、《南开语言学刊》、《中国与中国学》(韩国)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综述、书评二十余篇:
1.《<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朗读作品的正词法拼写考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2.《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初级汉语学生词语偏误分析》(第一作者,与张慧晶合作),《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4年02期,商务印书馆,2015年7月。
3.《汉语西班牙语词缀对比初探》(第一作者,与张慧晶合作),《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4.《关于汉语词类功能转移的几点思考》,《汉语学习》2013年第5期。
5.《中型现代汉语词典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6.《关于汉语语法基本单位问题的思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7.《与“V于NP”结构有关的句法语义问题》,《汉语学习》2008年第4期。
8.《〈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语文研究》2007年第1期。
9.《小句的语气类型和小句的语义联结之间的关系初探》,《汉语学习》2006年第3期。
10.《白语系属研究献疑》,《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第1期,商务印书馆。收入戴昭铭主编《人类语言学在中国——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1.《从“处女”的比喻义看语素的结合面》,载马庆株、石锋、王泽鹏主编《庆祝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2月。
12.《白语与藏缅语、汉语的语义深层对应关系》,《南开语言学刊》第4辑(纪念邢公畹先生九十华诞专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3.《当代中国的语言政策的演变》,《中国与中国学》(ISSN1598-8465)第1卷第2号(2003年秋冬号),韩国中文出版社,2004年2月。
14.《语义功能语法与词汇语法的比较》(第一作者,与张慧晶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第6期。
15.《述结式向可能式转化的句法语义问题补议》,《中国与中国学》(ISSN1598-8465)第1卷第1号(2003年春夏),韩国大邱中文出版社,2003年3月。
16.《原始白语韵母构拟》,《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17.《海南省儋州方言本字考》,《语言研究论丛》第九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18.《<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简介》(与马庆株合作),《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评奖获奖成果简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19.《汉语苗瑶语阳声韵深层对应试探研究》,《民族语文》2000年第2期。
20.《语义特征研究概观》(第一作者,与张慧晶合作),《汉语学习》1999年第5期, 全文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1期。
21.《程度副词和动词的类》,《语言学论辑3》,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2.《受程度修饰的述宾结构中动词的类》,《语言研究论丛》第八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23.《非自主动词的分类补议》, 1998年《中国语文》第4期。
24.《探讨发掘的深刻思索》(第二作者,与马庆株、张磊合作),《华中师大学报》1997年第5期。
25.《与“给”字句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语言研究论丛》第七辑,语文出版社,1997年。
26.《试论包含形容词宾语的述宾结构》,《语言学论辑2》,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出版专著:
《汉白语调查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
编著或参编教材:
《现代汉语理论教程》,刘叔新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著指要》,马庆株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
《体验汉语·文化篇》,曾晓渝主编,郭昭军领衔编写,中国国家汉办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循序渐进汉语》,第二编者,与张慧晶(领衔)、Paloma Coronado合作编写,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2012年第2版。在2010年12月第五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获“国际汉语优秀教材奖”。
《现代汉语》,副主编之一,马庆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