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张静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1-11-09 导师主页
张静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词与词学

张静,河南鄢陵人。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199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于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校执教至今。2005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学者、2012-201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曾荣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掬水月在手》学术顾问及联合制片人。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推广人。南开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第一名。

 

【主要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词与词学、评点文学、诗词吟诵

 

【学术兼职】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词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天津市文学学会理事、中华思想术语传播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资助项目“唐代‘以文取士’制度的当代思考”,主持人,结项;

2.天津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词学评点史研究”,主持人,结项;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主持人,结项;

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主持,结项;

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吟诵传统与当代语文教育”,主持人,结项;

6.国家汉办基地项目“中华诗词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参与成员,结项;

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参与人,结项;

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跨文化视域下的叶嘉莹诗学研究”,主持人,结项;

9.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传统吟诵与古代文人生存状态研究”,主持人,结项;

10.天津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吟诵传统与语文教育”,主持人,在研;

1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学史研究”,子课题主持,在研;

1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子课题主持,在研。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主要论著】

*《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以诗情滋养心灵人生》,发表于《人民日报》》2021年6月11日第20版;

*《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发表于《光明日报》2021年2月20日第10版(此文后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9期全文转载);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发表于《学习时报》2020年4月17日第4版;

*《红蕖还向月中开》(第二作者),发表于《人民日报》2020年3月20日20版;

*《从黄庭坚“戏题诗”管窥其禅宗思想》(第一作者),发表于《吉林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词苑幽深欲探微》,发表于《文艺研究》2018年第11期;

*《望日莲》,发表于《传记文学》2017年第9期;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发表于《人民日报》2017年9月1日24版;

*《中华吟诵的传承》,发表于《国是咨询》(内部参阅)2017年第3期;

*《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3月9日16版;

*《叶嘉莹:打开古典诗词的门》,发表于《中国文化画报》2016年第11期;

*《文明新旧能相宜》,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19日第5版;

*《炉烟接云》,发表于《聊城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回》,发表于《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2期(此文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花”的生命》,发表于《少儿国学》2016年第3期;

*《刘辰翁评点著作合刻本考述》,发表于《复旦大学第三届文学评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吟诵传统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文化特质》(第二作者),发表于《文化中华》2015年第1期(创刊号);

*《迦陵年表》,发表于《文学与文化》2015年第4期;

*《句型与诗情》,发表于《南开学报》2015年第6期;

*《此“吟”非彼“诵”》,发表于《读书》2015年第10期;

*《不留身影但留诗》,发表于《印刻文学生活志》(台湾)2015年9月第12卷第1期;

*《叶嘉莹先生与两套六十七年前的散曲》,发表于《光明日报》2015年8月28日13版;

*《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发表于《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从孤芳自赏到花落莲成》,发表于《文史知识》2014年第9期;

*《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发表于《光明日报》2014年7月7日15版;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发表于《国学新视野》(香港),2014年夏季号;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5期;

*《叶嘉莹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综述》,发表于《文学与文化》总第18期,2014年第2期;

*《<迦陵诗词稿>版本述要》,发表于《中国诗歌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未应磨染是初心》,发表于《人民日报》2014年3月18日24版;

*《百年身世千秋业,谁向斯编识苦辛》,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纵有笙歌不废吟——试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发表于《中国-东盟论坛》(马来西亚)第3辑第2期,2013年12月;

*《叶嘉莹先生温哥华生活侧记》,发表于《环球华报》2013年7月12日;

*《词“被女性作”之反思》,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发表于《光明日报》2013年5月28日15版;

*《吟诵与语文教育》,发表于《文史知识》2012年增刊第一辑,2012年11月;

*《绣出鸳鸯教细看,金针度与慧心人》,发表于《名作欣赏》2012年7月;

*《吟诵: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6日A8版;

*《男儿行处是,客子斗身强》,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6日第10版;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浅议中华吟诵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第二作者),发表于《光明日报》2012年4月26日11版;

*《中华吟诵的前生今世——兼论吟诵在语文教育普及的必要性》,发表于《天津学术文库: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词“被女性作”之后》,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0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发表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0年第2期;

*《性别视角下的女性词》,发表于《文学与文化》第10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性别视角下的文体特质——以词体美感问题为例》,发表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性别审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性别视角下的文体特质》,发表于《南开学报》2009年第6期;

*《试论大学语文的“古今并蓄”与“融汇古今”》,发表于《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评点与词话——杨慎评点<草堂诗余>与撰著<词品>之关系》,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

*《杨慎评点<草堂诗余>中的词学思想》,发表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8年1月;

*《大学语文应落实文本本位》,发表于《南开学报》2007年第1期;

*《汤显祖评点<花间集>中的词学思想》,发表于《文学与文化》第7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发表于《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论刘辰翁的评点对象》,发表于《文学评论丛刊》第八卷第二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刘辰翁评点词作考辨》,发表于《叶嘉莹先生八十华诞暨词与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兴观集>小识》,发表于《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刘辰翁有意评点过词吗》,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刘辰翁杜诗批点本的三种形态》,发表于《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

*《〈全唐文纪事?贡举卷〉校勘举证》,发表于《古籍整理与研究》2004年第1期;

*《〈杜诗详注〉勘误》,发表于《古典文献研究》(总第六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唐代序文研究述评》,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此文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中国历代名人书信大系?隋唐卷》,与人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叶嘉莹先生八十华诞暨词与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副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与人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编写部分章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古代文学基础》(编写隋唐五代文学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隋唐五代文学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文集》,第一副主编,中华书局2017年5月出版;

*《中华诗词日历》,与人合编,中华书局2017年10月出版;

*《词学》,第一整理者,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宋词之美日历》,第一编著,中华书局2018年9月出版;

*《好诗咏相传》(上、中、下),第一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四季读诗》,第一编著,中华书局2020年5月出版;

*《示儿手账》,第一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南开111.jpg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津南校区图书馆2.jpg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花季1.jpg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111商学院22.png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花季2.jpg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blob.png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


展开更多

南开大学奖助体系.jpg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