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志强 男,1969年出生,汉族,山东滨州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弗吉尼亚大学东亚系东亚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15);南开大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院(原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第三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科研项目:
已完成项目:
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九十年代媒体与文学》(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课题负责人(省部级项目)。自筹资金,已完成。
2.《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TJYW06-2-003),天津市十一五规划项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课题(文人文学中的汉语形象)负责人(省部级重点项目)。赞助资金2万元,已完成。
4.《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南开大学青年项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5.《白话文与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南开大学文科创新基金,3年,主持人;已完成。
6.《审美课程的设置》,滨州师专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市级项目)。赞助资金2千元,已完成。
7.《金庸小说修辞论阐释》,滨州师专青年项目,主持人(市级项目)。赞助资金3千元,已完成。
8. 21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类型研究,2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291),独立承担;
9. 新世纪长篇小说现实主义文体变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751047),3年,主持人.
进行中项目:
批判理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研究,201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ZW006),主持人;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研究项目:微文化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ICS-2014-A-03),首席专家;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07&ZD03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大众文艺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持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负责人;
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批评的形态、困境与策略研究,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局级,20万,2013-2015,周志强
中国大众文化史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 局级,20万,2014-2016,周志强
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2020年
182.《现实·事件·寓言:重新认识现实主义》,《南国学术》2020年第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2019年
181.《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广州大学学报》2019年10月(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180.《否定性的批评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19.1(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2018年
179.《“听觉文化”与文化研究的陷阱——答王敦》,《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7期;
178.《街头景观的文化政治札记》,《文化研究》第31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
177.《抽象性压抑与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0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176.《涨满了情感的无情者——《你的名字》的“事件”寓言》,《文艺争鸣》2018.第3期;
2017年
175.《声音与“听觉中心主义”——三种声音景观的文化政治》,《文艺研究》2017第11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03全文转载);
174.Problematization and De-problematization—30 Years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Mainland China,Citural Studies, 2017 Informa UK Limited, trading as Taylor & Francis Group
173.《走向寓言现实主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7.6(12月)(《新华文摘》2018.4论点摘编)
172.《如果构建寓言论批评》,《民族艺术》2017.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2全文转载);
171.《紧迫性幻觉与文化研究的未来》,《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5期(9月)(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0.2全文转载);
170.《微时代的伦理退化症——微信公众号与经验型知识大众》《探索与争鸣》2017-07-20(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11全文转载);
169.《我们的文艺有多少种“现实”?》,《中国文艺评论》2017-05-25;
168.《我这样理解“文化批评”》,《艺术广角》2017-01-15;
2016年
167.《极端的艺术与欲望的政治——网络官场小说的写作伦理》,《河南社会科学》2016-09-01,入选《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6.《网络官商小说:市侩主义的写作伦理》,文学报2016-09-15;
165.《一种唤起危机意识的方式》,社会科学报2016-12-15;
164.《欢乐颂:自制主义的错乱逻辑》,文学报2016-06-09;
2015年
163.《为何文化研究能够改造世界》,社会科学报2015-09-03;
162.《青春片怀旧:卑恋与多语性失语症》,《文艺研究》2015.10(《新华文摘》2016年摘要转载);
161.《知识分子的结构性困境》,《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7期;
160.《青春片的新怀旧美学》,《南京社会科学》2015.4;
159.《读书吧,换一种看世界的眼神》(文艺随笔),《齐鲁晚报》2015.3.22;
158.《这个时代的“青春恋物癖”》,《艺术广角》201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转载);
157.《艺趣》(文艺随笔),《中国画学刊》2015年第1期;
156.《“作坊国家”的文化困境》,《社会科学报》1449期(2015.3.4);
155.《媒介生活批评与技术政治反思》,《读书》2015年第3期;
154.《舞蹈批评如何可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15年第3期);
153.《是“青春文化”,不是“青年文化”》(文艺观察·青春文艺之反思)(文艺随笔),《人民日报》2015年1月13日14版;
2014年
152.《浪漫“韩剧”异托邦的精神之旅》,《文艺研究》201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理论》2015年第3期转载,《新华文摘》2015年第7期论点摘编);
151.《“怨恨电影”与失范的时代》,《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150.《让文艺回到“人民的地面”》,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30日第6版;
149.《山寨艺术时代的文化逻辑》,《艺术评论》2014年第10期;
148.《真实意识与批评的政治——从总体性到寓言》,《外国美学》2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会学术委员会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147.《文化批评的政治想象力》,《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9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论点摘编);
146.《失范时代的私通逻辑》,《人民论坛》2014年9月上;
145.《微话语、微客与“复杂思想”的消解》,《探索与争鸣》2014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4年10期全文转载);
144.《现实主义何去何从》,《文学报》2014.7.24;
143.《韩剧的“浪漫”与中国的“焦虑”》,《文学报》2014年5月21日;
142.《小说语言的史学建构与文体政治视野》,《云梦学刊》2014年第2期(3月);
141.《韩剧的“浪漫学”》,《人民日报》2014.4.11
140.《经典翻拍的“口香糖主义”》,《社会科学报》2014.3.27“文化批评”版;
139.《为何“新迷信”暗潮涌动》,《人民论坛》2014年2月上;
2013年
138. 《嘻剧的吊诡与时代之殇》,《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4年第2期转载);
137. 《嘻剧与嘻剧的“时代”》,《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3期转载);
136. 《德的三重力量》,《人民论坛》2013年10月上;
135. 《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与<我是歌手>的声音政治》,《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
134. 《今天国人为什么易怒》,《社会观察》2013年第6期;
133. 《泰囧:糗文化何以如此有吸引力?》,《社会观察》2013年第1期;
132. 《消费主义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文化研究》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
131. 《作为寓言的心理悬疑电影——<二次曝光>与新伦理焦虑》,《艺术广角》201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研究》2013.4转载);
130. 《糗文化的精神涂鸦》(3200字),《法治周末》2013年1月71日(153期);
2012年
129.《奢侈品·性·自由——当前中国大众文化财富观的另类观察》,《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10期转载);
128. 《伪经验时代的文学政治批评——本雅明与寓言论批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04转载);
127. 《伦理巨变与21世纪都市新伦理小说》,《天津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全文入选《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26. 《新穷人与光棍节消费狂欢》,《社会观察》2012年第12期(《新穷人的消费狂欢与焦虑》,《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3期);
125. 《声音的政治——从阿达利到中国好声音》,《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12期;
124.《不要让莫言叫走中国文学的魂》,载《见证莫言——莫言获诺奖现在进行时》,漓江出版社2012年12月;
123. 《赶英超美的文化生产逻辑反思》,《人民论坛》2012年第30期;
120. 《官场小说与市侩主义》,《人民论坛》2012年第22期(8月上);
119. 《“公知斗鸡”:中国思想生产的闹剧》,《人民论坛》2012年第22期(8月上);
118. 《我们已经失去了青年》,《社会观察》2012年第5期(《新华月报》2012年?期转载);
117. 《一次对资本主义的“纯粹”抵抗》,《社会观察》2012年第3期;
116. 《央视春晚的霸权危机》,《人民论坛 》2012年第4期;
115. 《2012,全球文化向左转》(5200字),《法制周末》2012年1月11日;
2011年
114. 《“作坊式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11年第32期(总第345期);
113. 《当前中国文化批评可怕症候》,《 人民论坛 》2011年第27期;(内参转载)
112. 《动车事故:如何“回答”公众追问》, 《人民论坛》2011年第22期;
111. 《红色文化的空壳化忧思》,《人民论坛》2011年第15期(《改革内参》2011年第21期转载);
110. 《高速路口的政治隐喻》, 《人民论坛》2011年第13期;
109. 《粉丝文化网络文化是不是群众文化》(专访),《辽宁日报》2011年6月10日;
108. 《恐慌闹剧与断裂的沟通体制》,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0期;
107. 《穿越剧 年轻人的情感旅游》, 《东方早报》2011年4月25日;
106. 《“小清新”敌对“小资”》(录音整理),《南方周末》2011年4月21日;
105. 《景观化的中国》, 《文艺研究》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年8期全文转载);
104. 《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21世纪长篇小说的五种文体图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03. 《从娱乐到傻乐——漫谈中国大众文化》,《天一讲堂.2010》,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3月;
102. 《期待专家型社会》, 《人民论坛》2011年第6期;
101. 《赵本山的“俗人控”》, 《东方早报》2011年2月9日。
2010年
100.《信赖透支背后的危机》, 《凤凰周刊》2010年12月,第36期;
99. 《利益性政治与公益型政府》, 《凤凰周刊》2010年12月,第35期;
98.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子弹在飞》,《东方早报》2010年12月20日;
97. 《普通人生命经验的鲜活表达》(专访), 《辽宁日报》2010年12月17日;
96. 《从现实主义到傻乐主义》,《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文化》2011年第4期);
95. 《赵本山的现实世界》, 《中国报道》2010年第12期;
94. 《段子文化中的政治心理》,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8期;
93. 《导演们为何偏执于“清纯”》, 《东方早报》2010年08月13日;
92. 《“追风族”的集体焦虑症》, 《人民论坛 》2010年第22期;
91. 《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天津师大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1全文转载,《新华文摘》、《高校文科文摘》论点摘编,《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0)》全文收录);
90. 《官员问责的更深层面》, 《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
89. 《国强民窘为何愈演愈烈》, 《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
88. 《尊严的逻辑》, 《人民论坛》2010年第10期;
87. 《学术轻飘飘 思想夜深沉》, 《江淮晨报·合肥客》2010.04;
86. 《何处安放赵本山的“慈悲”》, 《东方早报》2010.4.14;
85. 《天天春晚:是悲是喜?》, 《东方早报》2010.2.05;
84. 《中国的“青春期烦恼”——焦虑背后的中国社会变局》,《人民论坛》(总280期),2010年1月(下);
83. 《电影贺岁化与“傻乐时代”的文化消费》,《东方早报》2010.1.25;
82. 《政治化趋势下的高校薪改》,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期)。
2009
81. 《从文化认同到奇俗异观:新民俗舞蹈及其他》《艺术评论》2009年第8期;
80. 《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79. 《从新闻奥巴马到电影奥巴马》, 《人民论坛》2009年第29期;
78. 《媒体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生产》 《人民论坛》2009年第25期;
77. 《“强大弱势群体”的“被”后焦虑》 《人民论坛》2009年第19期;
76. 《公民问责与政治信赖》 《人民论坛》2009年第18期;
75. 《网络广场的非理性缺陷》 《人民论坛》2009年第16期;
74. 《“媒介调查”与社会良心》 《人民论坛》2009年第15期;
73. 《热捧专家与管理危机》 《人民论坛》2009年第12期;
72. 《“注水现象”的另类解读》 《人民论坛》2009年5月上;
71. 《对“利”的合理追求值得肯定》 《人民论坛》2009年5月上;
70. 《误读中国与形象重塑》 《人民论坛 》2009年第4期下;
69. 《“网络知情权”,一场虚幻的狂欢?》 《人民论坛 》2009年第3期上;
68. 《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 《人民论坛 》2009年第2期下
67. 《三枪:张艺谋诱惑机制中的傻乐至死》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6日;
66. 《“30秒中国”背后的文化战略转型》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02日;
65. 《新官场小说的市侩主义》 《文学报》2009年11月19日;
64. 《小沈阳:埋葬了文化小品时代》 《东方早报》2009年4月28日;
63. 《反故事:田苏菲的神话》 《文学报》2009年4月9日;
62. 《2008长篇小说推荐》,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
61. 《小团圆的热销与文学阅读的退化》,《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12期;
60. 《饿不死的杂种》, 《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1期;
59. 《文的教育与文的阐释》,《母语?文章?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8. 《汉语的四类修辞形态》,《母语?文章?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008年
57. 《山寨文化的消费想象》,《人民论坛》2008年2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09.2全文转载);
56. 《后情感时代的文化表情》,《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7月;
55. 《德勒兹、鲁赛尔乃至陈冠希,大众文化还能造神吗?》,《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5月;
54. 《道德在左 情感在右——谈王小帅电影<左右>》, 《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4月;
53. 《重写20世纪: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与文体形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3);
52. 《小说如文》 《文学与文化》第8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51. 《媒介改变社会 改变生活》, 《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
50. 《在媒介裂缝中走失》, 《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
49. 《图像 一种改变世界的方式》,《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1期;
2007年
48. 《“私人媒介”与大众文化的转型与裂变》,《文艺研究》2007年5月;
47. 《“新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感染教育》,《南开学报》2007年第1期;
46. 《神话、想像与地理》(对话)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9期;
45. 《诗话哲学与历史批判》(会议发言稿)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8期;
44. 《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汪晖访谈录》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3期;
43. 《寻绎思想境遇的关键时刻》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1期;
42. 《新语文:拒绝还是接受》,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8日第7版;
41. 《李安的文化诡计》, 《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2期;
40. 《中国大片的视觉殖民时代》,《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期(《天涯》2007年第3期转载)。
2006年
39. 《博客与知识份子的网路生存》 《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
38. 《“恶搞”流行:新旧媒体冲突的结果?》 《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11月;
37. 《“国家主义”之后的梦想成真》, 《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10期;
36. 《电视广场里的“吵女”》, 《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8期;
35. 《什刹海:现代北京的古典传奇》, 《环球旅游》2006年第9期。
2005年
34. 《博客与大众的自我生产》, 《文景》2005年10月;
33. 《身体的诗意栖居》 《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4日;
32. 《网路时代的私人生活》, 《文景》2005年7月;
31. 《一个伟大传统的失落与重建:从汉语形象看白话文改革》,《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4月;
30. 《生产“大众”》, 《中国美学年鉴》2005,河南人民出版社;
29. 《话语分裂与文人自我的生成》,《文化与诗学》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04年
28. 《历史的诗学对话》,《文艺研究》2004年6月(《文学新书评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7. 《作为文人镜像的现代韵白——汪曾祺小说汉语形象分析》,《文艺争鸣》2004年2月;
26. 《20年前的那些爱情》,《学汉语》2004年。
2003年
25. 《简论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4月。
2002年
24. 《现代性诗学中的文化体验》,《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2月;
23. 《从纯审美到泛审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月(《哲学年鉴200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2. 《英雄叙事及其终结》,《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01年
21. 《语言拯救记忆》,《福建论坛》2001年6月;
20. 《先锋命名的历史语境透视》,《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4月;
19. 《书写概念的产生及其意义》,《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9);
18. 《汉语的无纸写作时代》,《艺术广角》2001年4月;
17. 《民族认同的狂想与英雄神话的升腾》,《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2001年2月;
16. 《先锋:我们对它期待什么》,《山花》2001年2月;
15. 《〈雷雨〉叙事策略的修辞论阐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月;
14. 《想像先锋》,《艺术广角》2001年1月。
2000年
13. 《作者是怎么死的》,《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3月;
12. 《告别英雄》, 《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月;
11. 《试论作者死亡》, 《唐山师专学报》2000年2月。
1999年
10. 《英雄叙事诗的历史性终结》,《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4月。
1998年
9. 《自我焦虑的修辞术》,《大舞台》1998年6月;
8. 《经典话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6月;
7. 《历史的叙事化与叙事的历史化:杰姆逊的诗学建构》,《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3月;
6. 《雷雨的叙事策略》,《西北论坛》1998年1期;
5. 《审美系列课程的设置及其意义》,《中国学校教育研究》,论文集,法制出版社1998年。
1996年
4. 《建设现代化校园语言环境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滨州师专学报》1996年3期。
1994年
3. 《试论新派武侠小说哲理型的武功描写》,《滨州师专学报》1994年1期。
1992年
2. 《百年一金庸》,《滨州日报》1992年9月5日;
1. 《武功描写的审美内涵及社会情绪渗透》,《滨州师专学报》1992年3期。
出版著作:
11.《寓言论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
10.《阐释中国的方式:媒介裂变时代的文化景观》,电影出版社2013年11月;
9.《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
8.《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周志强、满运喜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7.《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王一川主编,承担第6章《文人文学中的汉语形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6.《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5.《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4.《定格:世界名着经典人物志》(与人合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3月;
3.《我点击我存在:网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2.《你酷我评:英雄流言》,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
1.《解读歌德谈话录》,京华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
教材编写:
1. 《美学与美育》(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担任第四章撰写,共计8万字,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
2. 《大众文化导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担任第四章撰写,共计2万字。高教出版社(北京),2004年。
3. 《美学教程》(复旦博学 21世纪重点教材)担任第7章共计2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文学概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担任第二(部分)、三、四章的撰写,共计8万字。王一川教授主编,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5. 《经典悦读》(第1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6. 《经典悦读》(第2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7. 《经典悦读》(第3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