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曾荣获南开大学科学研究青年创新奖、南开大学五四青年奖章、南开大学“良师益友”奖,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并担任天津市政府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在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和教育部课题。出版专著《数字经济学》、《契约、关系与国际贸易》。
2012-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关系对民营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企业间关系与政企关系的研究”(项目号:71103153)。(已经结题)
2016-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贸易与工资不平等:基于企业内和企业间工资不平等的研究”(项目号:71573141)。
2021.01-202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竞争中性原则与中国对外贸易利益: 理论机制、实证检验与量化分析(项目号:72073073)”.
2022.12.8—2027.11.30,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赋能全球价值链韧性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22&ZD074).
1. Xiao Feng, Yongjin Wang and Laixun Zhao, 2022, “Export capacity constraints and distortion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vol. 157(C).
2. Yongjin Wang and Laixun Zhao, 2015, “Saving Good Jobs from Global Competition by Rewarding Quality and Effor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96, issue 2, pp. 426-434, July.
3. Ningning Li and Yongjin Wang, 2021, “Estimating resource misallocation: distinguishing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 from variable markups”, Economics Letters, Oct 6. Vol 207: 1-3.
4. Lijun Pan and Yongjin Wang, 2020, Competition among Large and Heterogeneous Small Firms, Economics Letters, Oct.6, vol.196:1-6.
5. Yongjin Wang and Guofeng Zhang, 2022, “The elusive impacts of tariff reduction on firm selection”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Volume 30, Issue 4, Oct 2022 Pages: 663-900.
6. Yuying Liu, Yongjin Wang, Xiaofan Li, 2024, “Carbon market integration, productivity, and welfar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30 May.
7. Yongjin Wang, Yanling Wang and Kunwang Li, “Judicial Quality, Contract Intensity and Exports: Firm Level Evidence”,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4, vol 31,pp. 32-42, Dec(本文被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4, Chapter 5 "Domestic institutions as a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引用).
8. 王永进:“从数字经济学到国际数字经济学.经济发展研究”,1-13.
9. 王永进、王文斌、陈菲:“深度智能化:后人机替代时代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世界经济》2024,第12期,47(12): 165-192.。
10. 王永进、谢芳、王文斌:“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的福利效应:制约因素与跨国协调”,《经济研究》2024年第9期【封面文章】59(09):99-117.
11. 王永进、燕晓娟:“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业信贷网络与企业出口”,《管理世界》2024年第11期,,第48~65、172页。
12. 王永进、刘玉莹:“在智能化和城镇化中走向共同富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第10期【首篇】,1-22页。
13. 王永进、燕晓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出口溢出效应:基于共同机构持股视角”,《财贸经济》,2024年第4期,第157-172页。
14. 王永进:“数字贸易与开放经济学”,《开放导报》2024年第4期。
15. 刘卉、王永进:“国内供应链摩擦、中间品进口与生产率进步”,《国际贸易问题》2024年第4期,第103-120页。
16. 王永进:“数字技术会带来“技术奇点”吗?”《产业经济评论》,2024年第3期,第1-13。
17. 王永进、刘玉莹、李小帆:“碳减排与南北经济差距:基于量化空间模型的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24(03):41-60。
18. 王永进:数字时代的经济学研究.《新经济》,2023(12):5-19。
19. 王永进、杨璐:“港口拥堵、内生贸易成本与中国对外贸易利益”,《世界经济》第9期,2023,46(09):52-81。
20. 王永进、刘玉莹:“在线劳动力市场、异地办公与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2023(08):25-45。
21. 王永进、杨璐:“国际经济新格局下中国企业进口再布局——基于量化进口贸易模型的结构式估计”,《南开经济研究》2023(04):3-22。
22. 刘卉、王永进:“机器人进口与生产率进步——基于进口产品类型的动态结构式估计”,《国际贸易问题》,2023(03):141-157。
23. 盛丹、卜文超,王永进.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以市级专利代办处设立为例.《国际贸易问题》,2023(04):107-123。
24. 王永进、孟珊珊:“隐性贸易壁垒非中性” 与进口贸易利益,《经济学季刊》,2023年第23卷第1期(总第92期)194-211页。
25. 王永进:数字经济时代呈现新规律,《社会科学报》,2022-11-14。
26. 刘卉、王永进、张伯伟:“不确定性、出口市场多元化与企业的生产率进步”,《南开经济研究》2022第8期42-62页。
27. 王永进、刘玉莹、陈晓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调整” ,《经济研究》,2022年第2期(社会科学文摘,2022(07):79-81全文转载)。
28. 冯笑、王永进:贸易开放与中国制造业市场分割:兼论中国的“以开放促改革”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22年02期 No.470 1-17页。
29. 王永进,孟珊珊:企业自生进口网络、沉没成本与出口市场选择——基于“矩不等式”估计方法的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22第2期。
30. 高超、刘灿雷、王永进:“开放”与“解放”?——基于中国出口增长与女性婚育表现的实证考察,《财贸经济》,2022年 第(43)卷,第2期 第 146-160页。
31. 王永进、燕晓娟:“关长交流与企业出口——基于关长流出地视角。” 《经济学报》,2021年12月,第9卷第4期。
32. 王永进:2021,厘清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的常见误区,《中国社会科学报》12月15日。
33. 王永进、李宁宁: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企业的要素市场扭曲,《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9期,43-61。
34. 王永进、侯韫涛:人员流动与城市间商品价格差异:来自高铁开通的证据,《世界经济》,2022年第1期。
35. 盛丹、张慧玲、王永进*:税收激励与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世界经济》2021年第7期。104-131。
36. 王永进、刘卉:企业专利申请、出口与生产率动态,《世界经济》,2021年第6期,123-150(《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21 年 11 期全文转载)。
37. 刘卉、王永进:代销出口与企业的生产率动态增长——基于动态结构模型的分析,《经济科学》,2021第2期,47-58。
38. 孟珊珊、王永进:移民网络与企业进口扩张,《经济科学》,2020年第6期。
39. 刘灿雷、王若兰、王永进*:国企监管模式改革的创新驱动效应 ,《世界经济》,2020第11期,43(11): 102-126。
40. 王永进,孟珊珊. 语言网络与企业出口——基于扩展引力视角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06):132-142.
41. 刘灿雷、王永进:“出口扩张与企业间工资差距:影响与机制”,《世界经济》,2019年12期。
42. 张国峰、王永进、李坤望:“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企业现金储蓄的影响:预防性动机还是投资挤压”,《金融研究》,2019年第9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2019年第12期全文转载,入选世界经济学“国际金融学2019年最佳中文论文TOP10榜单”)。
43. 王永进、冯笑:“中国混合出口企业与生产率:事实与理论解释”,《世界经济》,2019年第7期。
44. 刘灿雷、王永进、王若兰:“上游管制、行业间谈判势力与企业研发创新”,《国际贸易问题》2019年第5期。
45. 冯笑,王永进:“多产品企业、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产品范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46. 刘灿雷,王永进:上游行政管制与中国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垂直生产供应链的视角.《财经研究》,2019第4期:140-152.
47. 王永进、黄青:司法效率、契约密集度与出口绩效:来自高院院长异地交流的证据,《经济学报》,2018,5(04):177-207.
48. 王永进、冯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企业专利申请,《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2期,24-42。
49. 王永进、杨焱予:汇率变动、产品质量与零售产品价格:基于北京市4S店进口汽车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18年第2期:1-20。
50. 张国峰、王永进*:“中国城市间工资差距的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基于“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方法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19年第9期全文转载。)。
51. 冯笑、王永进、刘灿雷:“行政审批效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基于行政审批中心建立的“准自然实验”,《财经研究》2018年第10期
52. 刘灿雷、王永进*、李宏兵:“出口产品质量分化与工资不平等——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财贸经济》2018年第1期
53. 王永进、黄青:基础设施质量、时间敏感度与出口绩效,《财经研究》2017年第7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年第2期)。
54. 王永进、盛丹、李坤望:中国企业成长中的规模分布,《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5. 张国峰、李强、王永进*:大城市生产率优势:集聚、选择还是群分效应,《世界经济》2017年第7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2017年第11期全文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6. 王永进*, 匡霞, 邵文波:信息化、企业柔性与产能利用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17年第1期。
57. 陈维涛、王永进、孙文远:贸易自由化、进口竞争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复杂度,《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1期。
58. 王永进、张国峰:开发区生产率优势的来源:集聚效应还是选择效应,《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
59. 王永进、刘灿雷:国有企业上游垄断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16年第6期。
60. 张国峰、王永进、李坤望: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基于社交与沟通外溢效应的考察,《世界经济》,2016年第2期。
61. 赵春明、李宏兵、蔡宏波、王永进:出口内生型市场邻近、空间外部性与城镇工薪差距,《世界经济》第12期,2016
62. 许家云、李平、王永进:跨国人才外流与中国人力资本积累——基于出国留学的视角,《人口与经济》第3期,2016
63. 张国峰、王永进、李坤望:开发区与企业动态成长机制,《财经研究》,2016年第6期,第49-60页(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64. 李坤望、邵文波、王永进:信息化密度、信息基础设施与企业出口绩效,《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第25-38页。
65. 王永进、刘灿雷、施炳展:出口下游化程度、下游竞争力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15年第10期。
66. 王永进:政府规模与贸易政策制定的新政治经济学,《国际商务研究》,2015年第3期,21-26页。
67. 邵文波、李坤望、王永进:人力资本结构、技能匹配与比较优势,《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第26-39页。
68. 周霄雪、王永进:跨国零售企业如何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第137-154页,2015.
69. 王永进、张国峰:人口集聚、沟通外部性与企业自主创新,《财贸经济》,第5期,第132-146页, 2015。
70. 王永进、施炳展:上游垄断与中国企业产品质量升级,《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第116-129页,第4期。
71. 陈维涛、王永进*、李坤望:地区出口企业生产率、二元劳动力市场与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研究》,2014年,83-96,第1期。
72. 陈维涛、王永进*、毛劲松:出口技术复杂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世界》,第2期,2014。
73. 盛丹、王永进*:“企业间关系”会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吗?,《世界经济》,2014,第10期。
74. 李宏兵、蔡宏波、王永进:市场潜能加剧了性别工资不平等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第22-41页,2014
75. 李坤望、陈维涛、王永进:地区贸易开放、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人力资本投资,《世界经济》,2014年第3期。
76. 盛丹、王永进*:产业集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融资成本,《管理世界》第6期,85-98页,2013。
77. 李宏兵、蔡宏波、王永进:海外市场邻近、空间集聚与工资不平等,《经济研究》,增1,2013
78. 王永进、盛丹:经济波动、劳动力市场摩擦与产业结构,《世界经济》第4期,22-46页,2013。
79. 王永进、盛丹:地理集聚会促进企业间商业信用吗,《管理世界》第1期,101-114页,2013。
80. 王永进、盛丹:政治关联与企业的契约实施环境,《经济学季刊》第4期,1193-1218页,2012
81. 盛丹、王永进:中国企业的低价出口之谜,《管理世界》第5期,第8-23页,2012。
82. 王永进:关系与民营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声誉机制的分析,《世界经济》第2期,第98-119页,2012。
83. 王永进、李坤望、盛丹:契约制度与产业集聚——基于中国地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第1期,第141-156页,2010
84. 盛丹、王永进*:市场化、技术复杂度与中国省区的产业增长,《世界经济》;第6期, 第26-47页,2011
85. 齐俊妍、王永进、施炳展、盛丹:金融发展与出口技术复杂度,《世界经济》第7期,第91-118页,2011
86. 盛丹、包群、王永进:基础设施对我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世界经济》第1期,第17-36页,2011
87. 李坤望、王永进*:契约执行效率与地区出口绩效差异——基于行业特征的经验分析,《经济学季刊》第3期,第1007-1028页,2010
88. 盛丹、王永进:契约的完善程度能够影响FDI的区位分布吗?,《经济学季刊》第4期,第1239-1260页,2010
89. 王永进、盛丹:政府管制、外商投资与我国行业出口依存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第11期,第1-18页,2010
90. 盛丹、王永进*:基础设施、融资依赖与地区出口比较优势,《金融研究》第5期,第15-29页;2012
91. 盛丹、王永进:地方政府周期性财政收支、融资依赖与地区出口结构,《金融研究》第11期,第1-18页,2010。
92. 王永进、盛丹:社会信任与出口比较优势,《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0期,第64-71页。
93. 王永进、盛丹: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第33-50页,2010。
94. 王永进、盛丹、李坤望:外资的讨价还价能力如何影响了地区引资结构,《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
95. 盛丹、李坤望、王永进:劳动力流动会影响我国地区出口比较优势吗?,《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第38-44页。
96. 王永进、盛丹、施炳展、李坤望:基础设施如何提升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第103-115页。
97. 王永进、盛丹:交易效率对贸易保护水平的影响——基于贸易政策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200-213页。
98. 盛丹、王永进:内资企业准入管制、融资依赖与FDI流入—基于分地区分行业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0年第7期,第60-69页。
99. 王永进、李坤望、盛丹:地理集聚影响了地区出口比较优势吗?——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世界经济文汇》,2009年第5期,第61-75页。
100.王永进、李坤望:研发密集度与跨国公司组织模式选择——基于金融市场摩擦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68-74页。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