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8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等职。
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论文290多篇。曾获中宣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训诂学、文字学、文献学、文化语言学、民俗学等。
2005——2008:训诂方法研究,天津市”十五“规划项目,项目号:TJ05-YW0102
2008——2010:文化视野的汉语研究,天津市社科重点项目,项目号:TJZW08-1-034
2010——2011:训诂方法新探,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10FYY009
2012——2014:俗语词考源,教育部社科项目,项目号:12YJA740090
2015——2016:汉语俗语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15FYY001
2018——2022:《金瓶梅》词汇研究百年终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8BYY151
【论著目录】
著 作
1. 新型古代汉语(副主编) 巴蜀书社1993
2. 语言与文化探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社1996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小尔雅今注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4;第2版,2010;第3版,2014;第4版,2018;第5版,2021
7. 天津民俗(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 重阳 北京:三联书店2009
9. 训诂方法新探 商务印书馆2011
10.古代汉语(与董志翘共同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第2版,2014
11.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12.语文学论集 人民出版社2019
13.汉语俗语词词源研究 商务印书馆2020
论 文
一 语言文字研究
1. 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2
2. 《说抱薪救火》商榷 中国语文天地1987:5
3. “昭假”新解 四川大学学报1988:4
4. 论“唯S是(之)P”句型 烟台大学学报1989:1
5. 释“取与”“负”“论” 中国语文天地1989:4
6.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3
7. 也谈人称代词“其” 中国语文1990:1
8.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 烟台大学学报1990:1
9.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3
1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 烟台大学学报1991:1
11. 论“V于(乎)O”结构 烟台大学学报1992:2
12. 古书的普通话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1992)
13. 古汉语词语杂考 古汉语研究1993:3
14.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 烟台大学学报1993:4
15. 五笔号码检字法 图书馆学研究1994:4
16. 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994)
17.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6
18. 东州考 文献1995:2
19.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 中国语文1996:1
20.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探 烟台大学学报1995:4
21.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4
22.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2
23.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7
24. 词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5
25.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1998)
26. 《金瓶梅》词语拾诂 烟台大学学报1997:4
27. 何为“垂天之云”? 学语文1998:5
2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1
2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3
30. “画饼充饥”如何画? 学语文1999:6
31.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2000)
33.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3
34.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
35. “解手”与“胡豆”释名 辞书研究2001:1
36.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1
37.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2001.3)
38.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39.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 语言研究2002:1
40.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 烟台大学学报2002:2
41.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42. 何为“偏讳”? 烟台大学学报2003:3
43. 论词例求证法 语言研究2003:4
44.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2003
45.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2004
46.《小尔雅》研究史纲 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2004
47.《说文》辨正五则 中国文字研究 第5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48.“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 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
49. 释化 汉字研究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
50.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 南开语言学刊2005:1
51.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巴蜀书社2005
52. 论对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06:2
53. 论异文求义法 语言研究2006:3
54. 龟鸭王八语源考 中国文化研究2006:2
55.《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2006
56.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 文化学刊2006:2
57. 枢之本义考 汉语史学报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8. 《说文》小札 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6
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辑,巴蜀书社2007
60.“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2
61. 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2. 论因声求义法 长江学术2008:3
63.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5
64.“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阿”的出现时代 文字学论丛第4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65.论因形求义法 中国文字研究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08
66.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2
67.《〈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 汉语史学报第8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8.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 文化学刊2009:6
6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4
70.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2
71.论名字求义法 励耘学刊2010:1
72.论方言求义法 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
73.《汉语大词典》光盘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4
73.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1
74.“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4
75.说“文”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12
76.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2
77.说“字”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3
78.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79.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80.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81.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82.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84.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85.“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86.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87.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88.词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89.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0.”棒“与”老板“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2:2
91.谐声字以谐韵为原则说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2.“结裹”与“结果”的源流及纠葛 语言研究2013:1
93.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华夏文化论坛第9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94.俗语词研究概说 文化学刊2013:5
95.“烧包”考源 励耘学刊2013:1
96.俗语词的流变规律 文化学刊2013:6
97.“吹牛皮”“拍马屁”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3:2
98.“骨董”考源 长江学术2014:1
99.“华佗”之名来自外语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
100.“调包、捣包、捣鬼、日鬼”等词考源 励耘语言学刊2014:1
101.中古词汇研究的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
102.《兰亭集序》:“怏然自足”还是“快然自足”? 古典文学知识2014:4
103.文化语言学论纲 文化学刊2014:5
104.二百五与二五眼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4:1
105.“张致”与“失张失致”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8辑,巴蜀书社2014
106.“皮草”与“布草”考源 澳门语言学刊2014:1
107.“草”之雌性义考源 燕赵学术2014年秋之卷
108.《汉语复音词研究新探》序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09.“野狐禅”非佛源考 文学与文化2015:1
110.发昏章第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考源 文化学刊2015:6
111.“扒灰”考源 文化学刊2015:7
112.“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文化学刊2015:8
113.“之乎者也”没有迷 文学与文化2015:2
114.“猫腻”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9辑,巴蜀书社2015
115.“毛病”考源 文化学刊2015:9
116.上当·卖当·打当考源 文化学刊2015:11
117.方言词“尕”“玍”的由来 南开语言学刊2015:1
118.论相邻引申 古汉语研究2015:4
119. “抬杠”与“顶缸”考源 文化学刊2015:12
120.楚简《老子》男阴之“鸟”考释 中国文字研究第2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121.“侃大山”“摆龙门阵”考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122.半吊子·三脚猫考源 文化学刊2016:2
123.“赧郎”新解 古典文学知识2016:2
124.“露马脚”考源 文化学刊2016:3
125.词汇生动化与俗语词的理据考索 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八),商务印书馆2016
126.拖油瓶考源 寻根2016:2
127.“装蒜”“一屁股债”考源 文化学刊2016:4
128.《金瓶梅词话》中的三种“语言指纹”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129.“盂兰盆”考源 文化学刊2016:6
130.“吃醋”考源 励耘语言学刊2016:1
131.倒霉·倒灶·刷子考源 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32.俗语词“停烛·停灯”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6:1
133.“顶呱呱·呱呱叫”考源 长江学术2016:3
134.“铜斗、泼天、泼天閧、拨天关、泼家私”考释 文献语言学第3辑,中华书局2016
135.察隻子·变复·偶语解证 文化学刊2016:10
136.悬橙·捉出·悬米·嬴勝辨正 文化学刊2016:11
137.“动弹”“动换”考源 向熹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6
138.《说文》段注辨证七则 宏德学刊第5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39.“跳槽”考源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40.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 文化学刊2016:12
141.《金瓶梅词话》卷首词考释 文化学刊2017:2
142.“赵老送灯台”考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7:1
143.诗文释疑二题 古典文学知识2017:2
144.《金瓶梅词话》序跋释疑 文化学刊2017:3
145.《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1) 文化学刊2017:4
146.“虚篢”“葫芦提”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147.《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2) 文化学刊2017:6
148.温馨·温黁的源流 文化学刊2017:7
149.释“娄” 中国文字研究第25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
150.《金瓶梅词话》中的“扠儿难”指什么? 寻根2017:4
151.释毕·卑·川/心· 中国文字学报第7辑,商务印书馆2017
152.《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3) 文化学刊2017:9
153.《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4) 文化学刊2017:10
154. 俗语词本字考释二则 南开语言学刊2017:1
155.“窣没坤·仆鉴·独力”非音译词辨正 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1辑,商务印书馆2017
156.“快”“筷”词源新证 长江学术2017:4
157.《道经字词考释》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58. 《金瓶梅词话》“左边的”“拔步床”考辨, 寻根2018:1
159. 大数据与《金瓶梅》“罗塞塔碑”的破解, 文学与文化2018:1
160.“出人头地”“慢条斯理”考源, 语言研究2018:1
161.《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5) 文化学刊2018:4
162.《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6) 文化学刊2018:4
163.王婆疯话如何解读? 古典文学知识2018:4
164.固执义之“轴”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8:1
165.《篆隶万象名义》释疑 中国文字研究第28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
166.《金瓶梅词话》形误字考辨 汉字汉语研究2018:4
167. 度量衡与古代诗文的解读 寻根2019:1
168.“烤”字溯源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春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
169.“词存系统”与“义由用生”:词汇学的重要学术理念 长江学术2019:2
170.“三寸丁谷树皮”“楚人谓乳穀”正义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6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
171.《金瓶梅词话》音借字考辨 汉字汉语研究2019:3
172.“冬烘”“小的子”“的笃”考源 汉语史学报第20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173.偷情为什么叫“挨光”?古典文学知识2019:6
174. 俗语“吃豆腐”及豆腐异名“白虎”的由来 寻根2019:6
175.佛经“形X”之“形”解证 文献语言学第9辑,中华书局2019
176.出土资料对解证传世文献疑难字词的价值 中国文字研究第3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77.《金瓶梅词话》形误字辨正 华夏文化论坛2019年第2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
178.《金瓶梅》“栗暴·虔婆·老脚”考释 南开语言学刊2019:2
179.《红楼梦》疑难词语解证 文学与文化2020:1
180.《金瓶梅词话》熟语解证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3
181.“乌眼鸡”考源 汉字汉语研究2020:2
182.“麻犯、猎古调、旋菠箕”的源流 文献语言学第11辑,中华书局2020
183.《方言》《广雅》“桓”“餻”辨正 中国文字研究第32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20
184.流行的词源误说辨正 励耘语言学刊2020年第2辑,中华书局2020
185.“劳戏·劳什子·桦来唇·没兴”考释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
186.俗语词“掉、绰、哨腿”考释 南开语言学刊2020:2
187.对《金瓶梅疑难词辨析》的回应 文学与文化2021:2
二 文献研究
1. 冯延巳还是冯延己 文献1989:4
2. 《平水韵》的得名及成书时间考 文献1993:4
3. 《东皇太一》与《东君》当为一篇考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4
4. 《登徒子好色赋》的语文学证伪 文献1998:4
5. 古代文献辨析二则 古籍研究2000:1
6. 典籍书名及作者辨误 古籍研究2001:4
7. 《小尔雅》考实 文史2002年2辑,总第59辑
8. 胡世琦及其《小尔雅义证》考述 文献2003:2
9. 典籍辨误五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
10.数字化古典文献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4
11.道藏纂修简史 世界宗教文化2004:3
12.两篇古代韵文的解读 文学与文化 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2
13.《大唐类要》失传了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14.评《四库大辞典》的优点和缺点 辞书研究2005:1
16.莫栻《小尔雅广注》考评 古籍研究2005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6
17.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
18.《举秀才》民谣的复原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1
19.文献字形讹误的判定原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1
20.大陆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21.理想电子古籍的标准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4
22.天下第一奇联之我见 寻根2010:1
23.“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的是非 古典文学知识2010:6
24.敦煌文献《春联》校释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1
25.《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节候赏物第二》校证 敦煌研究2011:1
26.古人名字辨正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3
27.”金学“基础有待夯实——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校释为例 文学与文化2012:4
28.藏书于山的传统与《史记》的藏之名山 文学与文化2014:1
29.《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两点疑惑 古典文学知识2015:2
30.新发现的一册“永乐大典”述略 寻根2015:3
31.《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4
32.《金瓶梅词话》引首词《行香子》作者考 文学与文化2016:4
33.《金瓶梅词话》刻印于天启之后新证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8:1
34.《金瓶梅词话》发现始末考辨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9:1
35.“远看山有色”是谁写的 光明日报 2019年1月25日16版
三 文化研究
1.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社会科学战线1991:1
2. 龟由贵反贱的民俗心理 民间文学论坛1992:1
3. 仓颉的传说及索隐 民间文学论坛1993:1
4. 履迹生子观念的解析 东方丛刊1993:1
5. 巫山神女原型新探 文艺研究1993:4
6. 四方神名及风名与古人的四方观念 中国民间文化1993:4
7. 食色关系论 东方丛刊1993:4
8. 耽耳习俗与猪神崇拜 东方丛刊1994:1
9. 《释名》“雨,羽也”的民俗内涵 民间文学论坛1994:4
10. 中国古代雕刻作品析疑二则 社会科学战线1995:5
11. 韩国采风 当代韩国1995:4
12. 韩国印象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0.27第8版
13. 韩国教育观感 当代韩国1996:2
14. 清明节考源 寻根1996:2
15. 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6. 《诗经》中马的比兴意蕴探析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
17. 冥钱考 文献1997:3
18. 漫话冥钱 世界宗教文化97年夏季号
19. 中秋节的起源 寻根1997:4
20. 社神的源流 文献1998:1
21. 古代社主的类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22. 诗歌赏析应关注民俗 文史知识1998:4
23. 话说重阳糕 文史知识1998:11
24. 七夕节的起源 学术集林第15卷( 1999)
25. 《诗经》文化阐释中的泡沫现象 东方丛刊1999:2
26. 务实与创新的结晶(与叶明合作)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2
27. 社之功用考述 文献1999:4—2000:1连载
28. 古代袜子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29. 社神与树林之关系考述 民族艺术1999:3
30. “数九”应从何日数起? 民俗研究1999;3
31. 春联起源考 文博1999:6
32. 爆竹二题 寻根1999:6
33. 马王堆帛画《社神护魂图》阐释 考古与文物2000:2
34. 门神的祭祀及演变 民族艺术2000;2
35. 高丽松扇非折叠扇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4
36.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 社会科学战线2000:4
37. 唐诗的民俗学解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2
38.《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 民族艺术2002:3
39. 漫说中国古代扇子 寻根2002:4
40. 神话研究绝非神话新编——评何新《龙:神话与真相》 2002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2003.12
41.中国古代袒露礼俗研究 民族艺术2004:3
42.驱鬼的桃板 世界宗教文化2004:1
43.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 文博2004:5
44.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 中国文化研究2005:1
45.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寻根2006:4
46.扫帚的俗信及膜拜 民族艺术2006:3
47.扫帚的起源及礼俗 文化学刊2006:1
48.对中医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化学刊2006:2
49.中国古代的扇子 文化学刊2007:1
50.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寻根2007:6
51.西安发现的“儿童玩具”不是“磨喝乐” 考古与文物2007年增刊
52.重阳节应列为法定节日 文化学刊2008:1
53.剪纸艺术“扫晴娘”的源流 民族艺术2008:2
54.为民俗语言学开疆拓土 理论界2008:7
55.“二月二”风俗谈 寻根2009:1
56.古代生日礼俗的沿革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
57.中国古代的冥寿礼俗 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8.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 中国历史文物2009:2
59.张大帝信仰的源起与流变 民族艺术2009:3
60.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 The Journal Performative Humanities,Vol.40No.1,2010,Hanyang University,Seoul
61.战国楚墓神秘脚印的文化蕴涵 寻根2011:1
62.金瓶梅民俗摭谈 文学与文化2012:1
63.“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4.丹书铁券的左右问题 古典文学知识2013:2
65.寿图源流 寻根2013:3
66.姚黄魏紫各千秋 文化学刊2013:4
67.亥为吉日文化之谜的破解 青海社会科学2013:5
68.临夏砖雕 寻根2013:6
69.中国古代的扫帚星信仰 [日]石塚晴通编:敦煌学·日本学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0.文史札记三则 文化学刊2014:1
71.论先秦一车驾三马之制 考古2014:5
72.兵器殳的历史演变 南方文物2014:4
73.勺形司南未可轻易否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
74.学术期刊的发展及评价要顺应时代潮流 文化学刊2017:1
75.女巫为什么骑扫帚飞行 寻根2017:1
76.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用途研究 南方文物2017:3
77.古代刑具“三木”考辨 中原文化研究2018:4
78.重阳:从祈祝长寿到敬老助老,《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3日09版
79.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光明日报》2019年11月9日10版
80.从“定胜糕”看明代饮食文化特征,《光明日报》2020年5月9日10版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