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孔明安
浏览量:164   转发量:6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 所属专业: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邮箱 : kong85195517@126.com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教育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博士  

社会兼职: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国际交流: 2004.6-2004.8: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2014.10-2015.4: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访问学者 

获奖情况:1.获中央编译局2013年度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2.《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获中央编译局2012年著作二等奖(83万字) 3.《普遍性问题与后现代政治学的困境》(《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获中央编译局2012优秀论文二等奖 4.《诠释学与人文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获中央编译局2012译著二等奖 5.《政治霸权的逻辑及其普遍性的困境——简析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普遍性与本质主义之争》(《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获中央编译局2012优秀论文三等奖 6.《国外马克思主义导论》获南开大学研究生优秀课程 7.《国外马克思主义》获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科研项目

1.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2001-200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重点课题,独立主持,已完成结项出版(23万字)】

2.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2004-2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课题,独立主持,已完成并结项出版(83万字)】

3.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商品拜物教研究(2012----2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独立主持】

4. 当代主要社会思潮最新发展动态的理论研究与批判(2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独立主持】(项目编号:16ZDA101)


研究成果

学术期刊文章

1.完美何以有罪--鲍德里亚对现代技术与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3(2)

2.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5)  

3.博尔赫斯与鲍德里亚—走向虚无之镜,《中华读书报》2003年9月3日 

4.从媒体的象征交换到“游戏”的大众——鲍德里亚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4(2) 

5.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规定,《哲学动态》2004年(2)   

6.“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2) 

7.技术的社会建构与新技术社会学的形成,《河北学刊》2004年(3)  

8.技术、主体与形而上学的玄学遐想,《现代哲学》2004(4)

9.论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基础——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剖析,《哲学研究》2004年(7)

10.西方大众传媒研究概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1月9日   

11.媒体符号与技术的社会形成——从鲍德里亚看技术的社会形成的另类解读,《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他者”的境界与“对抗”的世界——从拉康的“他者”到拉克劳和墨菲的“社会对抗”理论,《哲学动态》2005(1)

13.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4)

14.工程科学与技术哲学---从工程科学的特征看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 (7)

15.工程哲学研究概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0月13日   

16.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江海学刊》2006(2)(合作)

17.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合作)

18.“Articulation”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现代哲学》2006年(3)

19.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评论》2006(3)

20.话语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取向,《哲学动态》2006年(6)(合作)

21.弥赛亚的希望与新技术的未来,《哲学动态》2006(10)

22.现代工程、责任伦理与实践智慧的向度,《工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新霸权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逻辑,《哲学研究》2007(2)(合作)

24.意义的历史及其回溯——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5)

25.科技变革与主体性问题-----从鲍德里亚和庄子思想的比较看当代哲学问题的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6.死亡的魔咒与人道的悲歌,《哲学动态》2008(1)

27.文明的挽歌—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解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28.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一位激进批判者——鲍德里亚思想研究评述,《湖南社会科学》 2008(2)  

29.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

30.象征、诱惑与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复旦学报》2008(6)

31.鲍德里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吗?《现代哲学》2008(6)

32.历史现象学与意义的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08(9)

33.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求是学刊》2003(1)(合译)

34.技术研究与技术的社会形成观,《科学的社会影响》2003年(1)

35.技术的社会形成观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挑战,《科学的社会影响》2003年(1)(合译)

36.领导权与后现代哲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

37.创新:持续与活力之间的张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9);(《新华文摘》2004年第4期转载)   

38.科学技术研究功利主义观批判,《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技术政策的新构建  《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数字与社会:主流化与边缘化——从通讯技术的社会形成看其社会意义,《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

41.技术的社会形成(SST):国家与国家咨询委员会的功能,《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 42.技术的文化塑造与技术多样性的政治学,《世界哲学》2005(4) 

43.强大的工会抑或工人的控制,《资本主义的替代方式》,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44.构成差异的技术与媒介的关系——走向技术化的社会实用论,《国外社会科学》2008(4) (合译) 

45.鲍德里亚:一个千禧年的跨学科思想家道格拉斯?凯尔纳,《南京社会科学》2008(8)

46.新帝国主义新在何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报告》(2008),人民出版社

47.追寻法国哲学的踪迹,《哲学动态》2003(4)

48.“填补空白,深化研究---评王凤才新著《蔑视与反抗》”,《文化读书周报》2008年8月29日  

49.冷眼偷看蓬皮杜,《优雅生活》2005年第1期   

50.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的责任分析——鲍得里亚的现代技术伦理思想述评,《教学研究》2009(2)  

51.论“历史先天”——读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4)(合作)   

52.断裂.比较.反思---阿尔都塞与拉克劳思想体系之比较 ,《哲学动态》2009(11) 

53.本质主义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反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54.他者?主体?对抗---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关系之探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55.脆弱的理性--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到精神分析的自我反思,《云南大学学报》2010(5)

56.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合作)

57.近年来消费社会研究述评,《哲学年鉴》2010 (合作)   

58.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实体概念浅析,《哲学动态》2011(1)   

59.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实体和主体----论拉康-齐泽克的“实体即主体”,《哲学研究》2011(3)

60.深化精神分析维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世界哲学》2011(5)   

61.商品拜物教研究的新维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62.犬儒主义为什么是一种意识形态,《现代哲学》2012年第4期   

63.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5期

64.从解放逻辑到拜物教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7期

65.“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有中心但无清晰边界”,《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4日(《马克思主义文摘》2012年第11期) 

66.普遍性问题与后现代政治学的困境,《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   

67.现代政治的霸权运作及其批判——从拉克劳的霸权逻辑到齐泽克的否定性基础上的批判,《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期

68.政治霸权的逻辑及其普遍性的困境,《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69.《论商品拜物教中的辩证法意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2期

70.《齐泽克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哲学动态》2014年第12期 

71.《人的异化与世界异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第4期

72.《诱惑的魅力与本质主义的批判——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

8期

73.《激进平等与后民主时代的政治——朗西埃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南京大学学报》2016第6期

74.《偶然的人与道德普遍性的重构---兼评赫勒的<一般伦理学>》,《哲学动态》2017年第1期

75.《财产权、主体与正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1期

76.《精神分析视域中的新人类学哲学》,《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77.《论正义的合法性基础及其可能性》,《厦门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78.《基于商谈的正义与基于承认的正义》,《学术界》2018年第6期

79.《政治权利、社会福利和个体尊严——论哈贝马斯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女性主义观》,《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80.《异化的初现与共产主义的萌芽——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政治批判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3期

81.《贪婪与恐惧: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新阐释》,《国外理论动态》2019年第6期

82.《交换抽象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论雷特尔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重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83.《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入人心的伟力》,《人民论坛》2019年第26期

84.《意识形态的现实性与幽灵性——齐泽克精神分析视野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探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85.《论意识形态的承认机制——基于阿尔都塞、佩肖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86.《交往的主体与生成的主体——哈贝马斯与齐泽克的主体间性思想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3期

87.《索恩-雷特尔的历史认识论及其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意义》,《哲学研究》2020年第6期

88.《异化的实体与主体的实体——齐泽克对马克思资本哲学思想的新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

89.《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阐释——再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意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90.《论意识形态的形式性构成及其辩证转换——齐泽克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结构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91.《论马克思主义的三重辩证叙事方式》,《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11期

92.《精神分析视野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意识形态话语与主体再生产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93.《论当代意识形态的四重特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2期

94.《新自由主义的迷思及其三重哲学批判》,《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95.《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以黑格尔、索恩-雷特尔和马克思为线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96.《分裂·幻象·驱力——论齐泽克精神分析视域下主体的三个维度》,《哲学分析》2021年第3期

97.《论驱力主体的生成与解放逻辑——从康德的根本恶到齐泽克的恶魔之恶的反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4期

98.《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一种新主体吗?——齐泽克精神分析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研究》,《国外理论动态》2021年第4期

99.《论症候阅读法中问题框架的形成与场所变换——基于哲学认知主义自我关联的考察》,《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100.《暴力批判与解放逻辑的激进指向——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齐泽克暴力理论简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101.《从帝国主义到新帝国主义的话语嬗变及其逻辑——基于拉康话语矩阵理论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102.《论左翼民粹主义的策略及其不可能性——兼论尚塔尔·墨菲的<写给左翼民粹主义>》,《国外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103.《从普遍性逻辑到非全逻辑的转换及其困境——兼论齐泽克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批评及其不足》,《学术界》2022年第2期

104.《辩证理性与新道德规范的重构——兼论赫勒后现代视域下美德伦理学的建构》,《求是学刊》2022年第2期

105.《消费社会的双重异化及其批判——论鲍德里亚对<布拉格的大学生>双重解读》,《东岳论丛》2022年4期

106.《行为规范·合法性·自由——论赫勒对恰当行为规范的伦理划分》,《伦理学研究》2022年3期

107.《论存在主义基础上美德伦理学的建构》,《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6期

108.《论商品交换中的双重抽象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基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109.《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三重视域转换——理念主体·世俗主体·无产阶级》,《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110.《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述评》,《国外理论动态》2023年第 1期

111.《论恶之伦理意蕴:从平庸之恶到诡辩之恶》,《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2期

112.《文化霸权、政治对抗与民粹主义——拉克劳对抗理论的后政治转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2期

113.《精神分析视域下主体的嬗变逻辑——齐泽克与福柯主体观的比较分析与批判》,《学术研究》2023年第4期

114.《从“异化劳动”到“拜物教”批判的内在逻辑——兼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新审视》,《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115.《交往与承认:物化理论批判及其新诠释》,《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 4期

116.《对抗、行动、主体: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齐泽克激进政治哲学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

117.《哈贝马斯的世界市民社会理论与全球正义的构建》,《哲学分析》2023年第4期

118.《当代帝国主义的无限战争及其内在逻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119.《数字化时代哈贝马斯商谈民主的困境及批判——以“公共领域的结构新转型”为视角》,《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10期

120.《人工智能超越了先验主体吗?——精神分析视野下ChatGPT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

121. 《生命政治视域下资本主义暴力的分析与批判——以巴特勒、齐泽克和韩炳哲为例》,《学术界》2023年第11期

122. 《微观基础与生成机制:乔恩·埃尔斯特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探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123.《消失的中介与辩证法的第四个环节——兼论詹姆逊“消失的中介”概念的哲学意蕴》,《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12期

124.《“他者”的消隐与重现——当代资本主义暴力批判的多维度透视》,《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2期

125. 《论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及其乌托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

《无思的普遍性与个体的选择及其责任——从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的无思性谈起》,《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1期

126.《论精神分析伦理学及其欲望向度》,《哲学动态》2024年第1期

127.《论主体性哲学的货币起源与唯物史观发生学逻辑》,《福建论坛》2024年第2期

128.《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趋向》,《国外理论动态》2024年第1期

129.《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与形成逻辑——对马克思哲学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考察》,《东岳论丛》2024年第2期

130.《<资本论>中的视差辩证法》,《河南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131.《赛博空间主体的选择困境与道德规范的重构——兼论齐泽克对赛博空间的精神分析解读》,《南通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132.《当代资本主义的三重批判及其新阐释》,《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

133.《欲望的逻辑嬗变与消费逻辑——从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谈起》,《南京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134.《论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共同富裕对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

135.《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视差之见”——基于柄谷行人与齐泽克对<资本论>的视差性解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136.《论社会历史认识论的发生学基础——基于索恩-雷特尔对“先验主体”论的批判》,《西北师大学报》2024年第6期

137.《民族精神的现代性重构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现代化考察》,《世界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

138.《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三种向度》,《求索》2024年第6期

139.《断裂的“我思”及其幻象——试论近代哲学主体的断裂与弥合的双重逻辑》《社会科学研究》2025年第1期

140.《“消失的中介”及其哲学史探微——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世界哲学》2025年第1期

141.《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出版、翻译、主编著作

1.《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译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 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前沿—技术的社会形成》论文集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合作(非第一主编》

4.《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 专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 著作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一作者)

6.《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研究》 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诠释学与人文科学》 译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一译者)

8.《一般伦理学》 译著 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出版社2022版(第一译者)

9.《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商品拜物教研究》专著 人民出版社 2024年版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