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李春玲
浏览量:74   转发量: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社会学院
  • 所属专业: 社会学
  • 邮箱 : licl@cass.org.cn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春玲,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杰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发表了十多部著作和上百篇论文;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过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教育社会学和青年研究。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青年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科研项目

1.《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重大研究专项,2024-2025

2. 《新质生产力与女性毕业生就业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重大课题,2024-2026

3.《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经济社会调查项目,2024-2026

4.《共同富裕与青年共享发展的多元路径研究》,中国社科院大学人文社科类重大项目培育专项,2022-2025

5.《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课题,2022-2023

6.《青年城市选择新趋势研究》,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委托课题,2022

7.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实现共同富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项目,2021-2024

8.《当代青年思想状况研究》,中宣部委托课题,2021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新发展阶段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研究》,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2021-2021

10.《共青团中央关于当前我国青年群体分化及其政治影响分析》,共青团中央委托课题,2021

11.《新时代我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2020-2025

12.《北京新兴青年群体状况研究》,共青团中央北京市委员会委托课题,2020-2021

13.《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历程与小康社会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重大项目,2020-2022

14.《代际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新生代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9-2025


研究成果

著作

1.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李春玲,《中国城镇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3. 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李春玲,《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 李春玲等,《性别分层与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 李春玲、施芸卿,《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 李春玲等,《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展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8. 李春玲等,《中俄青年比较:现在与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 李春玲等,《青年与社会变迁: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0. 李春玲,《社会发展与青年:中国与巴西的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11. 李春玲、杨典,《中产阶级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译著)

12. Li Chunling, China’s Youth:Increasing Diversity amid Persistent Inequalit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21)

13. Li Chunling, The Rising Middle Classes in China (Paths International Ltd,2012)

14. Tom Dwyer, Mikhail K. Gorshkov, Ishwar Modi, Li Chunling, & Mokong Simon,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Youth in the BRICS Countries (World Scientific 2018)

 

主要期刊论文(中文)

1. 李春玲、高云浩,《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特征——基于2023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青年探索》2024年第5期第17-24页

2. 李春玲,《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趋同与分化——理性选择与社会分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年第3期第51-68页

3. 李春玲,《新兴青年的政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第78-89页

4. 李春玲,《我国超大城市率先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5. 李春玲,《风险与竞争加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选择变化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第19-29页

6. 李春玲、张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县域教育:从城乡分割格局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年第4期第2-18页

7. 李春玲,《社会经济变迁中的Z世代青年:构成、观念与行为》,《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8期

8. 李春玲、郭亚平,《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变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第7-15页

9. 李春玲,《青年群体就业心态演变新趋势》,《人民论坛》2022年第8期第24-27页

10. 李春玲,《代际认同与代内分化:当代中国青年的多样性》,《文化纵横》2022年第2期 第29-37页

11. 李春玲,《迈向共同富裕阶段: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和政策设计》,《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38-48页(《新华文摘》2022年第1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7期转载)

12. 李春玲,刘保中,李闯,《新兴青年群体:新的社会阶层中的新力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第62-70页

13. 李春玲,《新型城镇化与大流动环境下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征程及突破口》,《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4期第9-11页

14. 李春玲,《教育发展的新征程:高质量的公平教育》,《青年研究》2021年第2期第1-8页

15. 李春玲、郭亚平,《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社会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138-159页

16. 李春玲,《我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进程》,《湖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第104-110页(《新华文摘》2021年第12期转载)

17. 李春玲,《我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的多重理论视角》,《青年探索》2020年第6期第5-13页

18. 李春玲,《代际社会学:理解中国新生代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独特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11期第36-42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3期转载)

19. 李春玲,《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第4-16页(《新华文摘》2020年20期封面转载)

20. 李春玲等,《疫情下的中国中间阶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27-45页

21. 李春玲、范一鸣,《中国城镇住房不平等及其分化机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13-21页

22. 李春玲,《中国阶级阶层论述的百年演进:理论取向与研究模式》,《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2期第19-27页

23. 李春玲,《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6期第27-40页(《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转载)

24. 李春玲,《我国阶级阶层研究70年:反思、突破与创新》,《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第22-30页

25.,李春玲,《改革开放的孩子们:中国新生代与中国发展新时代》,《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3期第1-24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10期转载)

26. 李春玲,《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的个体因素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6期第83-90页

27. 李春玲,《中国中产阶层发展趋势及其挑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28. 李春玲、刘森林,《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132-207页

29. 李春玲,《社会变迁与中国青年问题——中国青年社会学的关注点及研究取向》,《青年探索》2018年第2期第5-21页

30. 李春玲,《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趋势与构成变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1-7页

31. 李春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进展及中国经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73-82页 (《新华文摘》2018年第11期 转载)

32. 李春玲,《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与新时代“精准扩中”策略》,《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年第1期

33. 李春玲,《“中产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新趋势》,《人民论坛》2017年第8期

34. 李春玲,《新社会阶层的规模和构成特征——基于体制内外新中产的比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35. 李春玲,《青年群体中的新型城乡分割及其社会影响》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36. 李春玲,《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

37. 李春玲,《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绝对标准模式与相对标准模式之比较》,《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第154-161页

38. 李春玲、马峰,《“空巢青年”:游走在“生存”与“梦想”间的群体》,《人民论坛》2017年第2期

 39. 李春玲,《中等收入群体与中间阶层的概念定义———社会学与经济学取向的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40. 李春玲,《青年群体特征及诱发社会风险因素》,《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1期

41. 李春玲,《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人民论坛》2016年9月下期第54-67页

42. 李春玲,《‘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9期转载)

43. 李春玲,《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人民论坛》2016年8月下期 

44. 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心态》,《文化纵横》2016年8月刊第32-40页

45. 李春玲,《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人民论坛》 2016年06期

46. 李春玲,《青年群体中不安定因素分析及建议》,《国家治理研究》2015年第10期

47. 李春玲,《青年组织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4年北京青少年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11期第64-72页

48. 李春玲,《静悄悄的革命是否临近?——从80后和90后的价值观转变看年轻一代的先行性》,《河北学刊》2015年第3期第100-104页

49. 李春玲,《80后和90后的尼特与啃老现象》,《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93-99页

50. 李春玲,《“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66-77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转载)

51. 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65-89页(《新华文摘》2014年第11期转载)

52. 李春玲,《中国城乡消费鸿沟变化趋势2001-201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9页

53. 李春玲,《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学海》2013年第3期第62-71页

54. 李春玲,《80后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82-87页

55. 李春玲,《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45-53页。

56. 李春玲,《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210-218页(《新华文摘》2011年第18期转载)

57. 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新时代的新主题:2007-2010年青年研究综述》,《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第87-93页

58. 李春玲,《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54-63页。

 59. 李春玲,《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社会》2011年第2期第125-152页。

60. 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75-87页

61. 李春玲,《中产阶层的现状、隐忧及社会责任》,《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中)第14-17页

62. 李春玲,《中国‘中产’稳定崛起:金融危机后北京和上海的中产阶级现状》,《社会观察》2011年第2期第26-28页

63. 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82-113页

64. 李春玲,《意识形态变迁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国研究》,NO.7-8,2010.第58-83页

65. 李春玲,《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66. 李春玲,《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

67. 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68. 李春玲,《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第13-15页

69. 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94-117页

70. 李春玲,《中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中国研究》2007年春秋季合卷

71. 李春玲,《城乡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5-11页

72.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献》2007年第22期转载)

73. 李春玲,《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88-94页

74. 李春玲,《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75. 李春玲,《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4期

76.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77.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74-102页(《新华文摘》2005年第14期转载)

78. 李春玲,《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08至112页

79. 李春玲,《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

80. 李春玲,《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81. 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4期转载)

82.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转载)

83. 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84.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85. 李春玲,《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新视野》,2002年第3期

86. 李春玲,《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

87. 李春玲,《过渡时期的城镇社会阶级结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8. 李春玲,《1997-1998年中国青年基本状况》,《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

89. 李春玲,《城镇青年的就业状态与职业结构》,《青年研究》1997年第10期

90. 李春玲,《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镇社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91. 李春玲,《性别意识对女性职业成就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92. 李春玲,《京穗港青年比较研究系列——主题二:法律与道德》,《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英文论文

Chunling Li and Yaping Guo, Can family determine competition within the college campus? The effect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college students’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2023)10:15, https//10.1186/s40711-023-00193-6(DOI:10.1186/s40711-023-00193-6,Publication Date:2023-07-17)

Chunling Li, Chinese Middle Class by Relative and Absolute Standards, in Handbook on Sociology of Inequalities in BRICS Countries, Kiran Odhav and Jayanathan Covernder eds. Frontpage. 2023

Chunling Li and Yiming Fan,Housing wealth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the transition from welfare allocation to market differentiation,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Volume 6, Number 4, October 2020. 

Mike Savage and Chunling Li,Introduction to thematic series “new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equality”,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Volume 6, Number 4, October 2020. 

Chunling Li, Insecurity and Anxiety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in Christian Suter, S.Madheswaran and B.P. Cani eds. The Middle Class in World Society: negotiations, diversities and lived experiences,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pp.304-315 

Chunling Li, Childre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new generation and new era of development,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2020)7:18

Li Chunling and Liu Senlin, Factors Influenc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Based on Data from the 2013 China Social Surve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0 Vol. 41, No. 2, 65-79 ()

Markus Kainu, Markku Kivinen, Stein Kuhnle, Chunling Li, Reform and Stability: The Russian and the Chinese Welfare Systems Compared,  Russian Politics 4(2019) :423-446

Chunling Li,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Progress and China’s Experience,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CJUES) Volume No.07, Issue No. 01  (2019)

Chunling Li,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Progress and China’s Experience,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Vol. 6, No. 4 (2019)

Chunling Li,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rural consumption divide, in Zheng Yongnian, Zhao Litao, and Sarah Y. Tong eds. China’s Great Urban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pp. 37-54

Chunling Li, Class and inequality in the post-Mao era” in Yingjie Guo eds. Handbook on 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16, Pp.59-82

Chunling Li, Trends in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Different Eras (1940–2010)—A Re-Examination of Opportunity Inequalities in Urban-Rural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Volume 48, 2015 Pages 163-182

Chunling Li, A 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oday’s China, in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eds. Chinese Middle Classes: 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p.78-94

Chunling Li, Socio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inglu Chen and David S G Goodman (ed) Middle Class China: Identity and Behaviour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13 pp.12-33.

Chunling Li, The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and multiple identities of China’s middle class, in Li Peilin, M.K. Gorshkov, Celi Scalon and K.L. Sharma (ed) Handbook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Bric Countries: Change and Perspective,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2013 pp.395-417

Chunling Li,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educational expansion in China,  in Li Peilin, M.K. Gorshkov, Celi Scalon and K.L. Sharma (ed) Handbook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Bric Countries: Change and Perspective,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2013 pp.569-591

Chunling Li,  With great population comes great spending power: changes i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otential among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Boao Review 1 Oct. 2012 No.2, pp116-118

Chunling Li, 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hinese Societ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Routledge 2012 pp.217-241

Chunling Li, The Free-Market State or the Welfare State?, in At the Crossroads of Post-Communist Modernisation: Russian and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Christer Pursiaine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Chunling Li, 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fluence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ducation (1940-2001),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Vol.45 No.1 2012

Chunling Li,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Clas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Models Before and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edited by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and Li Peilin, European and Chinese Sociologies: A New Dialogue, Boston: Brill 2012

Chunling Li, 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Paths: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Different Process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ttainment in China, 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

Chunling Li,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coauthor with Eric FONG) 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

Chunling Li, 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Sociology & Economy(Bulgarian), 2011 No.1 Pp.52-66.

Chunling Li, Characterizing China’s Middle Class: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and Multiple Ideentities, Cheng Li, edited,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p.135-156.

Chunling Li, Socio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China: To Different Trends: 1940-2001, Paul Attewell and Katherine S. Newman, edited, Growing Gap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39-161

Chunling Li, The class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XXIII No.1 Spring 2002

Chunling Li,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XXIV No.4 Winter 2003

Chunling Li, 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4), 6-36. 2006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