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课题组致力于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
1. 元素有机化合物和有机氟溶剂环境中的物理有机化学;
2. 催化反应机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和新型反应光/电反应机制的探索发现;
3.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健康需要的含氟有机分子、含氟材料和催化剂开发;等。
在研国家级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B410180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专项“CO2定向转化制含氧化学品反应机制与新途径”项目,2022-12-01至2026.11.30,在研,参与(55万元)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重大项目, 22193014, 自由基新反应的工业应用研究, 2022-01-01 至 2026-12-31, 374万元, 在研, 参与(89万元)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22171141, 惰性极性含氟芳香溶剂中平衡酸度(pKa)和键解离 自由能数据库的建立, 2022-01-01 至 2025-12-31, 60万元, 在研, 主持
独立成立课题组后发表的论文:
13. Tianxing Lin, Tianfei Liu*,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Synthetic Methodologies of N-trifluoromethylamides, Chin. J. Org. Chem., 2025, just acceptted.
https://sioc-journal.cn/Jwk_yjhx/CN/10.6023/cjoc202409003
12. Xiangmei Kong, Yunfei Liang, Zhenbo Guo, Tianxing Lin, Shan Liu, Zhiyi Liu, Tianfei Liu*, Jin-Pei Cheng, Determination of pKa values of C-H bonds in polar fluorinated arenes referred to a new CF3SO2-substituted anchor compound, ChemSusChem, 2024, e202402041.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ssc.202402041
11. Lihuang Xie, Wenchao Liu, Zhenbo Guo, Qinbo Jiao, Xiaomin Shen, Tianfei Liu and Chunfa Xu*, A Stereoselective Organocatalyzed C-Glycosylation of Indole: Implications of Acceptor-Catalyst-Donor Interaction, Org. Chem. Front., 2025,12, 509-515 Manuscript https://doi.org/10.1039/D4QO01873G
10. Shan Liu§, Guang-Ning Pan§, Yijing Ling, Feng Gao, Yin Yang, Ganglong Cui*, Qilong Shen*, Tianfei Liu*, Difluorocarbene Generation via a Spin-Forbidden Excitation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J. Am. Chem. Soc., 2024, 146, 45, 31094–31105.
https://doi.org/10.1021/jacs.4c10939
9. Zhenbo Guo, Zhicheng Zhang, Yuchen Huang, Tianxing Lin, Yixin Guo, Liang-Nian He, Tianfei Liu*, CO2 Valorization in Deep Eutectic Solvents, ChemSusChem, 2024, 17, e202400197.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ssc.202400197
8. Shan Liu, Yin Yang, Tianfei Liu*, The aggregation behaviors of organic radicals in polar fluorinated arenes, Aggregate, 2024, 5, e54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gt2.543
7. Isaac N. Cloward, Tianfei Liu, Jamie Rose, Tamara Jurado, Annabell G. Bonn, Matthew B. Chambers, Catherine L. Pitman, Marc A. ter Horst, and Alexander J. M. Miller* Catalyst Self-Assembly Accelerates Bimetallic Light-Driven Electrocatalytic H2 Evolution in Water, Nature Chemistry, 2024, 16, 709–71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4-01483-3
6. Qinbo Jiao, Zhenbo Guo, Mingwen Zheng, Wentao Lin, Yujie Liao, Weitao Yan, Tianfei Liu,* and Chunfa Xu,* Anion-Bridged Dual Hydrogen Bond Enabled Concerted Addition of Phenol to Glycal, Adv. Sci., 2024, 11, 230851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08513
5. Zijie Zhou, Yixin Guo, Xiangmei Kong, Ying Wang, Tianfei Liu*, Control of electron coupling and electron transfer through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in mixed-valence systems, Chapter 11 of Wiley book "Mixed-Valence Systems - Fundamentals, Synthesis, Electron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s", 2023-03-10. ISBN-10: 3527349804, ISBN-13: 978-352734980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3527835287.ch11
4. Xiangmei Kong, Yixin Guo, Zijie Zhou, Tianfei Liu*, Mixed-Valence complexes in Biological and Bio-mimic Systems, Chapter 10 of Wiley book "Mixed-Valence Systems - Fundamentals, Synthesis, Electron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s", 2023-03-10. ISBN-10: 3527349804, ISBN-13: 978-352734980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3527835287.ch10
3. Zhanyou Xu, Mingzi Sun, Zhongshuo Zhang, Yi Xie, Hongshuai Hou, Xiaobo Ji, Tianfei Liu, Bolong Huang*, Ying Wang*. Steering the Selectivity of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n Acidic Media. ChemCatChem, 2022, 14, 202200052.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cctc.202200052
2. Zhiyi Liu, Yijun Sun, Tianfei Liu*. Recent advances in synthetic methodologies to form C-18F bonds. Front. Chem. 2022, 10, Article 883866.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chem.2022.883866/full
1. Zijie Zhou, Xiangmei Kong, Tianfei Liu*. The Applications of PCET in Organic Synthesis[J]. Chin. J. Org. Chem. 2021, 41, 3844.
http://sioc-journal.cn/Jwk_yjhx/CN/10.6023/cjoc202106001
独立成立课题组前的代表论文:
1. Robin Tyburski (contributed equally), Tianfei Liu (contributed equally), Starla D. Glover*, Leif Hammarström*, 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Guidelines Fair and Square, J. Am. Chem. Soc., 2021, 143, 560.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0c09106
Highlighted by X-mol:
https://www.x-mol.com/news/517093
2. Tianfei Liu(contributed equally), Robin Tyburski(contributed equally), Shihuai Wang, Ricardo Fernández-Terán, Sascha Ott, Leif Hammarström*, Elucidating 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s of Metal Hydrides with Free-Energy and Pressure Dependent Kinetics,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7245.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08189
Highlighted by X-mol:
https://www.x-mol.com/news/19129
3. Tianfei Liu, Meiyuan Guo, Andreas Orthaber, Reiner Lomoth, Marcus Lundberg, Sascha Ott and Leif Hammarström*, Accelerating 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of Metal Hydrides in Catalyst Model Reactions, Nat. Chem., 2018, 10, 88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8-0076-x
Highlighted by X-mol:
https://www.x-mol.com/news/13561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亲临视察;周恩来总理三回母校指导;邓小平同志会见数学大师陈省身,批示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视察南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南开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相关工作回信和勉励,更在百年校庆之际亲临南开视察。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入选国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19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2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5人、硕士生导师783人,教授898人、副教授857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在校学生31418人,其中本科生17005人,硕士研究生10299人,博士研究生4114人。有网络专科学生40230人,网络本科学生73029人。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9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7个(培育基地1个、备案基地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8个,天津市社科实验室5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3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3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8个。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成果。2019年,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和若干高层次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成长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推进“南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业计划落地。大力开展“师生同行”社会实践,搭建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互动平台。南开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3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专兼职外国专家400余人,以及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承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等8所海外孔子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韩国SK集团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GULF)、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国际大学联合会(IA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的实质性、深层次合作。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美国科学院院士蒋-卡洛·若塔、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摩斯·居达·福克曼、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罗伯特·恩格尔、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托马斯·萨金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数据截至2020年12月)